“感觉经验”不可说,有无出息可说否?

“感觉经验”不可说,有无出息可说否?

序梁瑞清《咖啡的芳香:语言、经验与意义》

(一)

将一个不可说的东西——感觉经验——说得比较清楚,这就是瑞清博士毕业时提交的论文《咖啡的芳香:论感觉经验的不可说性》给我们的贡献。

梁文主要研究语言与经验的关系问题,着重考察感觉经验的不可说性以及感觉词汇、句子和语篇的现象意义。

他是怎样将不可说的东西,经过创造性地处理之后,变得可说呢?

首先将物理属性和现象属性(phenomenal properties)加以区别。然后论文过渡到现象属性上来:主体(即产生感觉的人)性的、“什么样的”或“如其所似的”(what-it-is-likeness)性质(如咖啡的芳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芳香)就是感觉经验的现象属性。

说感觉经验是不可说的,他认为,主要是指语言无法穷尽地表达感觉经验的现象属性,因此,所谓感觉经验的不可说(sensory ineffability)其实是指现象属性的不可说(phenomenal ineffability)。

线条理清楚了,然后提出他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提出“语言地图说”。

——提出“现象效果”(phenomenal effect)。现象不可说有强弱之分。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现象不可说的弱式论题,即“言不尽意”。

——指出感觉话语具有三重意义。此后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感觉经验的不可说归根到底是感觉经验的现象属性的不可说(即现象不可说),而现象不可说又导致了感觉话语的现象意义的不可说。

——指出感觉不可说的认识论主要关心的是经验的私人性和可及性(accessibility)之间的关系问题。

——指出现象不可说之所以可以被他人所认识,原因在于本文提出的“经验网络假说”。如果没有这一步,他的解决方案就是毫无意义的、不科学的狡辩。

以上这些新的理论与学说,具有什么意义呢?这些理论直指存在论问题、语义问题和认识论问题。

眼下出版的这本书,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稍微有些增补:主要讨论现象知识与词汇知识、现象意义与词汇学习的关系。现象知识是词汇知识的重要构件,完整的词汇习得应该包括现象意义的习得。

(二)

直到瑞清读博的第二年尾,论文尚看不出眉目,他开始着急。他高考时曾是他那个地区(湖南省耒阳市)的英语状元。这可以从他博士生考试中得到印证。报考我的名下,语言哲学方向。口试时问他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个是他无话可说的,回答中也没有不懂装懂地打发时间的闲扯,而且内容不失为充实,当然,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式的英文,不过,他没有慌张,追问时他平静地、从容地流淌出顺畅的英语来。书面答卷上,英语文字功夫好,连拼写笔误都很少,颇有见解。所以,后来他论文进展不顺时,我的强烈印象是创造性劳动比高考第一名更难。

两年过去了。我们在成都搞一个学术活动时,他找我谈论文,就是那一次,在成都一个名为紫竹院(?)的公园内转来转去,我觉得他找到感觉了。后面是势如破竹。事情诡谲,好像是在紫竹院找到的“竹”才好“破”。当然,这不过是一场虚惊之后的调侃。论文终于走上了“在语言与经验的关系问题上,着重考察感觉经验的不可说性以及感觉词汇、句子和语篇的现象意义。”在朱志芳先生为主席的答辩会结束时,他的论文定级为优。

毕业之后,他的工作环境很不顺当,遭受到不应有的人为障碍。苦恼时,他也曾找我谈心。我以自己的经验告诉他,对人为阻碍,不管他,干自己的吧,一个人大踏步地前进,往往就是在不顺时。你信不信?他点头。后来,他接二连三地发了一些论文,如Digitality,Granularity and Ineffability,在Language Sciences上发表(2011,33(1):30-39)。

他的经历,引起我很大兴趣,思考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学者,怎么估摸他是否有出息呢?

对于博士而言,据我观察,在全国范围内,有这么几个类型:第一类,初始才华横溢的人,日后果然成为该领域带头人的,有,但不多。而且,后来渐渐隐去的,正是这些人。因为他曾经才华超众,所以他退出人们视线也就引人深思。第二类,不那么有才的,坚持几年大有成果的,反而不少。但以上两类人才必须认识到,成果仅仅表现在引进国外理论是很不够的。第三类,可惜的是,聪明人,把聪明不用在事业上。你可以这样为自己辩解:我快乐就足够了,难道不可以吗?可以。请允许我提醒:何必在苦读四五年专业之后又丢掉呢?第二,谁说做学术研究就一定是不快乐呢?进入快乐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工作的过程是愉悦的,结果是深层次的幸福感。只要你把钥匙拿到手,快乐之门,想进你就进。你是主动的。

我要强调一下第四类。这一类人,有才不横溢,他在那里“笨拙地”磨砺,总能不时地打磨出一些火花(新东西)来;与人相处时,不怕吃亏;碰到逆境时,既不怨天尤人,也不群蚁附膻式地急急忙忙地去投靠谁;他不急也不慢。如果这类人的知识结构合理(视野开阔,还愿意学点儿哲学的话),可能会很有出息。原因是,人文学科成才之路太漫长,岔路多,诱惑多,而只有清心寡欲者、脾气平和者、有才却不溢不傲者、不怕吃亏者、抗逆境强者,才能抵抗诱惑,不易招人嫉恨,有对付受阻的办法。因为他有好人缘,危难时得道多助!汉朝贾谊告诫,务使“上不疑,下不忌”,这个道理在我们这个文化环境中,对于求生与干事业,还是必要的。这个方面,多读读古代的老子与庄子以及如今的黄永玉,是很有好处的。

我看瑞清有上述的气质秉性,愿他是这一类人。

2012-2-14(西方情人节),于老家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