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的脚步声
新阶段的脚步声
——序侯国金书
奉命作序,于是首先用心学习。
令人欣慰的发现有如下几点:
第一,作者侯国金博士的理论探索,从勇气到成果,都是值得重视的。他提出“语用标记”这一概念在先,又发展为如今的“语用标记价值论”(pragmatic markedness hypothesis,见第一章第一节),并且又用之于等效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探索之中,既检验语用标记价值论,又试图寻找一个比Nida的“功能等效”更可行的翻译方略。也就是说,他先将经典标记论发展成为“语用标记价值假说”,另一方面,把经典等效翻译论发展为“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假说”。这一路子,我以为是一个创造。
第二,对理论的论证中,重视微观的对比与一点一滴的工夫,显然是另一特点。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品中引用多、注解细,这不仅表现了视野的开阔,而且说明工夫下得绝不肤浅。比如说,作者提出12条“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准则”之后,具体到“礼貌—不礼貌标记价值”,通过英汉的“递盐”句[1]的比较发现,英汉两种文化里,都是无标记式,就是以发问为礼貌和适宜。在另一个地方,他指出“我们在翻译中没有理由忽略原文的礼貌一不礼貌标记价值。”,所举的例子(见第一章第六节),也令人信服。
第三,他的论证从头到尾都抱心平气和的客观态度,没有不着边际的大话,这一点是理论创造中难得的长处。他说,“正如Pierce所说,科学与其说是正确的结论,还不如说是正确的方法。因此,只希望我们的语用标记、语用标记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等等都不是错误的问题分析法或解决法。书中的‘结论’全是开放的,可以商榷的,而一些小节的‘结论、余语、小结’,只是对相关章节的核心思想进行概括罢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外语界一批博士的理论意识与创造意识一天比一天更为有效地带动、影响了整个局面。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拙文“外语研究新阶段的标志”中的前三条就是确立创新意识,确立理论意识,确立学派意识[2]。看来,这种说法不是以大雷声去配小雨点或者只见打雷不见下雨。侯国金博士的书,就是下雨的证据之一。外语研究新阶段的脚步声正在踏踏实实地响起。
中国的学术兴起靠中国的学者。我们自己不小看自己,外国人敢吗?
2005-7-6,于冬收斋
【注释】
[1]英语Can you pass me salt?问话人的意图不在问对方有没有能力把盐递过来,而只在表达自己的请求行为:请求对方把盐递过来。
[2]此文分上下两部分在《中国外语》2004(1)与2005(3)中发表。同样的提法,在“以学派意识看汉语研究”(首发于《汉语学报》2004第二期)中也出现过,后文不仅在《光明日报》有两次评论,后来被2004年创刊的《中国学术年鉴》收入,也许是一个别有深意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