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产出思想之间
读书与产出思想之间
读书杂,思考无,因而无思想。这是现代一些学者的状况。我常常问博士候选人:咱们写了这么多的书,说了这么多的话,有几句话超过了本领域的先哲?有几句话又超过了老子与庄子?相当多的学者干什么去了?浮躁着。放纵地追名求利,何来时间思考!但是,读书杂而又多,总算“有知”(就是知道了一些东西)。读书杂,思考无,这样的路子始终把学人维持在有知、无识、无思想的状态,却给他做学者的错觉。
读书少,思考多,当然出思想。这是古代学者的状况。结果是结晶出大量思想与思想家,比如孔、孟、老、庄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王阳明、朱熹,等等。由于书写工具稀缺,又没有媒体与交通参与传播,学者们能利用的书籍(即别人的思想资源)少,但是,却有现代人难以企求的三样东西:一、平和宁静的心境;二、思考的时间。一定是先有一,后有二;三、思考的有效方式。余秋雨先是问:“为什么孔子、王阳明会比我们出色?就因为读书少。”这话不是说读书少了反而会出色,他的意思是,“古时候的学者们通过仅有的文本进行思考,不断和自己的灵魂对话,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更为浩大……古人读书少,思考多”[1]。读书少还会思考得浩大,这种妙出自有其因:就读书中的问题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几回问,几回答,多年问,多年答,终于酿出了醇醪酒汁:思想。
有效思考方式显然不止于所谓的“与灵魂对话”(这只是一个有修辞倾向的说法)。把一种生活事件(即经验事件)或者一种抽象概念当做对象,进行归纳、演绎、证实、证伪(猜想与被反驳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提出假说(hypothesis)、大胆猜想、假设推理(abduction)、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还原为荒谬)等逻辑推理,在时间长河中,终于悟出规律;规律积淀为明于心不明于口的规则;规则最后在语言的帮助下出场,成为成熟的思想,full-fledged thought。成熟的思想总是以一个命题的形式出现:经验性命题或者演绎性命题。这是逻辑的方法。只是相信与灵魂对话,不相信逻辑,也产生不出思想。
读书不少,思考也多,产出深刻思想,不强调多产思想。这算理想状态。学者从读书到产出思想,大约要走三步:修炼出宁静的心境、舍出长久的时间思考、获得有效的思考方式。
2011-3-14
【注释】
[1]《今日文摘》,2011年303-305期,广东期刊协会,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