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学的高境界
2025年08月10日
高度可学的高境界
——悼重德先生
刘重德先生一生为人重德与为学重精所达到的高境界,成为外语学界以至中国学界的一个高度,衡量着、检测着许多人。
他从年轻起就开始历练与磨砺,高尚的道德熔化在血液之中,一切都是自然地流露,不是为了给出一个example,于是,他的高度便是一种高度可信并高度可学的、可望可及的高度。惟其如此,一个人的高境界就可以向社团以至全社会、全民族浸润开来,变成全民的素质。
他多次重申以文会友,不带家属赴会,他八十岁高龄时不带夫人保护、选择硬座赴会,于是,后来的厦门会议时,有学者带了家属也是预先安排在另外的宾馆。这便是一优变全优的浸润效应,也是他的境界具有高度可学性的一个例子。
在一个会员人数众多的学会里,他坚持五湖四海地团结一切忠于学术的人。在多次会议上,他立意让贤的种种做法,成了我们珍贵的学会资产。结果是带出了一个学术的、正气的学会与学会精英团队。结果也自然地影响了一些学者,他们在另外一些学会里也以“不营私只求智”的精神办学会。
拿学术当获取虚名浮利工具的种种浮躁之风,理应受到扼制。在长江学者与院士也弄虚作假的今天,重德先生的精神与风范的存在,弥足珍贵。
我们不奢望自己短暂的一生,在学问上弄出一个大局面来对我们的民族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可以求得干净的一生,以避免对这个已经不干净的环境再加一份污染。比如说,我们可以抱这样的心态:活得干净远比活得辉煌更有意义。窃以为,保持住人性不扭曲与内心的宁静,是要不要去争取一份利益的最后取舍标准。
我们失去了重德先生,但是不能失去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份资产与境界。
2008-3-9,于白云山冬,收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