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中西比较修辞论》
序《中西比较修辞论》
有一年在美丽的烟台海滨召开修辞高层研讨会,主持人谭学纯先生把我这外行邀去了。说什么呢?那时我已踏上语言哲学之途,便将一些想法拿出来讨教:“凡是语言使用过程中,涉及呈现方式、描述属性与认知活动时,必涉及修辞活动。凡有认知活动并且要说话的时候,都有修辞活动。人类最普遍的生存方式(使用语言)——形而下,巧妙地与形而上的思考(哲学活动)掺和在一起;我们生活在修辞活动之中。”研讨会的领军人物宗廷虎先生事后对着他的学生温科学(本书作者)说:“看来,你今后可以找这位先生讨教了”。
上面这番话,是当时也参加过研讨会的温教授事后告诉我的。没有想到宗先生与他的弟子虚怀若谷,认为一个外行也有可取之处。
在那次研讨会上,温教授以翔实的资料与成熟思考,报导了西方尤其是美国修辞学的历史与现状,让我十分佩服。他的发言不禁使我想起,此前我在《现代外语》当副主编时读过不少讲修辞的稿子,大都介绍英美修辞格。我认为成了“格”的东西,就意味着开始被人抛弃不用。于是又逼出新格。新格的出现在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无限的。如果这样无限“出格”下去,研究路子岂非越来越固定,越走越窄?我早先的这个疑问,刚好佐证了当时谭学纯先生提出“修辞学要突围”确实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谭先生与朱玲先生合作的2001年出版的《广义修辞学》,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突围的实际先行。这就是那次会议的背景。会议上,温教授的发言使人眼前一亮,完全是新鲜的东西。有了这样的新视野,后续的突围成功,应在预料之中。果然,不久之后的2006年1月,他著述的《20世纪西方修辞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面市。我在随后的工作中将他的大作,作为运用西方语言哲学的范例,加以了介绍,希望引起中国外语界同行的普遍关注。
眼下的这个姊妹篇《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思考》,是顺理成章的又一正果。贯穿这两本著作之中的哲学视野,尤其使我欣慰。《20世纪西方修辞理论研究》中“修辞学与哲学”、“理查兹的修辞哲学”、本书中的“中国修辞学是哲学”以及“哲学对修辞学的影响”,尤其是不冠哲学之名只行哲学之实的全篇哲学精神(请注意此书的绪论),使本书的整个结构稳定,思辨雄健。
此书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对中西修辞学加以对接融合。这是个重大的行动。没有扎实的中西贯通根底,没有理论勇气,作者是不会使自己挑起如此重担的。我不怀疑他的这一理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西方修辞学的工夫、深沉的思考习惯、平和的心境与不辍的运笔,是他完成这一任务的保障。当然,我认为,中国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将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条件。
到中西修辞学实现对接融合之日,就是中国的修辞学全面成功突围之时。
21世纪的“新修辞学”会到来的,让我们翘首以待。
是为序。
2008-9-23,于白云山下广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