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属平顶山市下辖县,西倚伏牛山脉,东瞰黄淮平原,沙河润其南,汝水藩其北,总面积72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先后荣获中国曲艺之乡、魔术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观音文化之乡、汝瓷文化之乡、酒文化之乡、长寿之乡、孝文化之乡等10多张特色文化名片。在浓厚文化的滋养下,一大批文化工作者,为宝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宝丰县的赵西广就是其中一位。
20世纪80年代,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赵西广发现了佚落民间的《宝丰县白雀寺考》碑。因年湮世远,碑面斑驳,风化剥蚀,字迹残缺模糊,难以辨认,难以联缀成文。赵西广自此与该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苦心研究,冬去春来,雪雨风霜,使这通《宝丰县白雀寺考》碑碑文精准复原,并将研究成果结集成《明代〈宝丰县白雀寺考〉碑研究》著述,拿到了这把“先贤遗落的开启困惑之门的钥匙”,揭开了宝丰县白雀寺的身世之谜,焕发出了她的历史光彩。
《宝丰县白雀寺考》是宝丰先贤白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十月为白雀寺重修伽蓝殿撰写的碑文。白
,明代宝丰人,字真予,拔贡,时任陕西西安府通判,后任延安府同知、鄜州知州。由碑文可知,白
在特意到白雀寺考察原有碑刻文献、向寺僧询问寺院历史、并访问乡村耆老后,综合所见所闻,对历经千年沧桑的白雀寺的“代废代兴”、历史沿革、兴衰变迁等认真考辨,精心梳理,运用丰富的史料,经过科学的逻辑分析,层层论证,写下了这篇碑记。白
撰写碑文时,亲见了寺内北齐天保四年(553)和天保十年(559)的两通残碑,证明该寺在此之前早已有之,从而令人信服地推断出白雀寺始建时间必在“晋、宋、齐、梁间(265~557)无疑”的结论,使得宝丰县白雀寺建寺时间提前了515~807年,建寺历史不少于1400~1800年。对于碑文考证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先贤白
也颇有感慨:“呜呼!文献不足,杞宋无征,今之视昔已不可考矣!”
一通碑文《宝丰县白雀寺考》,在宝丰观音文化研究者、本书作者赵西广手里细细打磨了20年余,通过对《宝丰县白雀寺考》碑文的潜心研究,他整理、批注、校勘了清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11部志书中的不同《宝丰县白雀寺考》碑碑文,撰写了8篇理论研究文章,辑录了南北朝以来宝丰白雀寺碑历代碑刻及文献史料,之后,这些文章和史料竟被研磨打造成一本考据著述——《明代〈宝丰县白雀寺考〉碑研究》。学术之道,贵在广泛搜集论据并在缜密细致的分析、考证以后得出客观的学术观点,在当今的社会氛围下,这种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比较罕见。
目前,已知全国同名的白雀寺有27座。《宝丰县白雀寺考》碑的发现和复原,为宝丰千年历史文化及观音文化的汉化、根源、民间性以及其丰富性、传承性提供了又一实物佐证,确立了宝丰县白雀寺文字记载最早、实物史料最丰富、建寺年代最久远的独特地位;对研究妙善观音文化,繁荣宝丰地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今后宝丰历史文化特别是观音文化的挖掘、研究与提升,促进宝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郜现营,时任平顶山市宝丰县政府副县长)
2020年7月20日
位于白雀寺院内的《宝丰县白雀寺考》碑
《宝丰县白雀寺考》碑拓片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题写的“白雀寺”匾额
白雀寺寺门(内侧)
白雀寺院内的大雄宝殿
白雀寺院内的观音殿(又称皇姑殿)
白雀寺院内的三皇姑妙善出家碑
重修白雀寺碑
现白雀寺院内的《宝丰县白雀寺考》碑
妙善衣冠冢佛塔
香山观音大士塔
白雀寺春节庙会
《宝丰县白雀寺考》碑(中)2010年立于白雀寺院内
父城遗址留存的“古父城”匾额
2013年6月8日立于宝丰县李庄乡父城遗址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城遗址碑
《宝丰县白雀寺考》碑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