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白雀寺考》碑碑文译文
重修伽蓝殿记·宝丰县白雀寺考
白雀寺的建造,它的来历已经很久了!随着朝代更替,有时萧条,有时兴盛。它的始创年代及其发展经过始终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本县县志上说是北宋熙宁五年(1072)尼姑真秀所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妙然重修,这个也没有考据作证。
现今(寺内)佛殿前后仅存有北齐天保四年(553)及十年(559)的两通石碑罢了。那个天保纪年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550~559)。从那时起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到现在的大明皇朝,至今已有一千零七十一年了。
世代很遥远了,加上风雨侵蚀摧残,供奉佛像的小阁子中都没有一尊完整的佛像,石碑上的字已难以辨认。侍奉佛的人不是称为道徒某某,就是称本县同乡某某或者称佛家弟子某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男信女某某人。然而该寺的名称在寺院中没有看到过一次。
只有(寺)西南角有八座僧塔,其中一座是北宋时期重海和尚的塔,(从建塔)到现在有四百七十五年了。(重海和尚)在宝元二年(1039)出家为僧,在皇祐三年(1051)去世。有的人不了解实情,错误地把它看成是一座尼姑之塔,大概这是因为此塔上有“俗姓张氏”四字的误导吧。
这时,上一任牧天章阁待制(官名)王方腾,上奏朝廷赐给匾额,请仁宗御赐院额为“慈寿院”,(这时候)还没有寺的名称。假若重海和尚死后开始使用“慈寿院”这个名称,那么以前(这个寺院)究竟是什么名字?而他(重海和尚)究竟又是在哪个寺院出家为僧的呢?
另外,佛殿前还有一个石柱,是宋政和五年(1115)王贵等人所建造,(石柱上)用篆体字记载:香山差白雀寺住持立(香山寺住持差使白雀寺住持所立)。难道在宋仁宗时期被命名的这个“慈寿院”,到宋徽宗时期又更名为“白雀寺”了吗?
(这里)还有,元至大四年(1311)白雀寺住持琳公和尚之塔,从这里看,白雀寺的名字就是从那时起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大概这个寺院的始创不知是哪个时代,就是庄王城也没有确切的说法啊!
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春秋时期叶(现平顶山叶县)这一地域属于楚国,父城距叶地约六十里。这里所说的“庄王”好像是楚庄王。是的,不过当时楚国的国王熊绎(周代楚国始祖),被(周康王)分封居于荆山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按子男爵位的等级赐给他田地,(他)住在丹阳南郡,也就是现在的枝江市。后来在郢这个地方建都,改名为楚国。而且楚庄王熊旅当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只不过二十三年就罢了。
在东汉明帝(刘庄)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而春秋时期中国还没有佛教,怎么会神奇地突然生出一位神女大悲菩萨呢?
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在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皇帝遣使德行高尚且擅长经学的蔡愔等十八人,去印度迎取佛法,唯独许美人(刘秀妃子)所生的楚王(刘英)最先对佛教产生好感,这里所说的“楚王”好像指的是刘英。
不过东汉光武帝刘秀决战夺取颍川(现河南禹州一带,包括父城),兵马安营扎寨在巾车乡(今平顶山滍阳的留村)。冯异被刘秀部下擒获,冯异说我有年迈的老母亲在父城。于是冯异就与父城(今河南宝丰东约十五公里的古城)长苗萌率领五个城来归降刘秀。汉光武帝(刘秀)立即任命冯异为主簿一职。这样看来,父城县在东汉建立以前就有了。《左传》上说的楚国城父(秦汉以后称父城)就是这座城。难道说原来就有的这个父城到明帝(刘庄)时再分封给刘英合乎常理吗?
况且刘英以大量丝织品授给伊蒲塞和僧人,又给很多丰盛食物(让其任意糟蹋),又与方家术士一起捏造图谶搞谋反活动,而(刘英)被废黜王爵迁徙至丹阳自杀了。刘英以谋反被逼自杀,怎么还会有(庄王)这个谥号?况且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汉朝人很避讳帝王名字,即使是他的大臣有个庄助就改叫严助了,哪有谋反叛逆之臣谥号为皇上名讳,而一点都不顾忌呢?刘英的女儿称敬乡公主。樊鲔(wěi)为儿子赏求婚,他的哥哥鯈(tiáo)听到后制止他说:“你就这一个儿子,怎么能让他入赘楚国呢?”樊鲔终究没有听从哥哥的意见。(可是)从来就没有听说樊家的媳妇是位大慈大悲菩萨之神啊!
民间传说,庄王曾经病得非常严重,他女儿舍手弃眼为父亲治好了病,于是就成了菩萨。这个传说虽然荒唐,不足以使人相信,但这也说明菩萨的父亲必定不是谋反叛逆的刘英。
还有一种说法:妙庄王女儿妙善公主这个人,只是修行得道成佛,世人赞扬她的美妙、歌颂她的善良,并不是以“妙”为国号的。
所以,说(此庄王)是东汉楚王刘英是不对的,然而说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越发不对。
自从南北朝以来,佛教日益昌盛,北魏高祖专心致志崇尚释迦牟尼,佛事活动成为人们的习俗,全国上下没有不信奉佛教的。到了北魏延昌年间(512~515),全国州郡共有一万三千多座寺院。魏肃宗(孝明帝)建造瑶光寺,胡太后(史称灵太后)建造永宁寺。(该寺院)僧房上千间,珍珠玉器,绫罗绸缎,琳琅满目,使人惊骇。像这些地方恰好都是元魏的地域,那么该寺的始创必定在晋、宋、齐、梁间是毫无疑问的了。
况且五胡后秦(384~417年)的姚苌(cháng)曾用“白雀”做年号,他的儿子姚兴信奉天竺僧人鸠摩罗释,最诚心执着,又怎么知道他不会以白雀命名这个寺院呢?
如今的父老相传,寺院始建之前,这里有一棵奇异的槐树,白雀在树上筑巢,因此就把(这个)寺院命名为“白雀寺”。这种说法果真是从碑文记载得到的,还是听人们传说的呢?
唉!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太少了,没有充分的证据材料,今天的人再关注过往的事,已经无法再考证了。况且已经改朝换代百次以上,尽管有此存疑,还在流传,这样的争论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我为此考究了历代史料,走访了民间有关该寺的传说,姑且进行一次辩驳争论。假若认为我说得不对,那么一定会有知识很渊博的人发表高论。
赵大中书写,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农历辛亥年十月吉日,承德郎陕西西安府通判,本县(宝丰)人白,字真予,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