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附 录

一、宝丰县白雀寺古诗文选录

白雀异槐

【明】 曹轸

品第群材独此槐,谁从白雀寺前栽?

屈枝坠露低旋砌,繁叶藏云暖护苔。

解与乾坤增气概,几因风雨长胚胎。

清霄天籁闻丝竹,预兆来年有殿魁。

(载于明正德《汝州全志》)

七律·父城

【明】 王尚

一夕商飚草又枯,辅阳城郭畿荒芜。

香山西去浮图在,龙水东来野庙孤。

旧市新衢终互变,断碑残碣尽模糊。

前村日落宿投晚,欲问庄王事有无?

(载于清道光《宝丰县志》)

重修白雀寺殿记

【清】李宏志

香山东去十里有白雀寺,邑传楚庄王女大悲菩萨妙善修行证道之所也。北齐天保四年、十年两碣现存,计邑境佛寺无有先于此者矣!规制最为宏阔,明末毁于寇燹。兴朝因旧址而修复者仅十之四三,到今又八十余年。风雨剥蚀,殿宇上漏旁穿,岌岌将就倾颓。住持僧某矢志重葺。居人某等佽助而赞襄之,垂成而示寂。其徒某承其师志,竭力经营,讫工而来问记于予。惟乡先达鄜州守白公于寺考辩详矣,今其碑刻在寺中者完好如初,凡我同人应皆见之。然予窃欲广其未尽之意焉。佛氏多诞,而崇奉其教者益侈焉,而无所底极。彼妙善而果有其人乎?是昌黎所云华山女谢自然之流也。其人而果出于王家乎?是程子所谓律以吾儒之法,不待其成佛者也。煌煌大义,一言折之而足矣!若寺之创建兴废,为寺为院,及其父之为庄王与非庄王,哓哓辩之抑末矣!再考鄜州云庆历赐额事,盖以赦而发,是时司马温公上言释老之教无益治世,而聚匿游惰,耗蠹良民。国家著令创造寺观以违制科罪,今明行恩命,锡之宠名,是劝之也。夫立法以禁之于前,而发赦以劝之于后,则凡国家号令,将使民何信而从伏望追?前命伟哉,言乎所当,即事表发,以诏吾徒。至于楚置太子以图北方,所城者乃城父非父城。后世讹伪始于杜氏误注“地在襄城”。惟父城为先汉旧县,冯节侯实为县人,佐世祖中兴,位为列侯。计其桑梓阀阅,华栋高甍,亦一时之盛也。乃今欲求其尺土寸址而不可得,而斯寺独以妙善之故,代举时兴,延至于今而不废,天下事有幸有不幸,固如此哉?是又可叹也!

(摘自清道光《宝丰县志》)

附 《桥水文集》序及所载《重修白雀寺殿记》原文

二、旧志文献记载的白雀寺其他碑刻

宝丰白雀寺1700多年历史上,各个时期所立碑刻众多,由于多种原因,很多已经损毁不存。根据有关史籍记载,现辑录26条关于白雀寺碑刻情况的资料。

1.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汉画像,无题字,凡八石。

城东四十里白雀寺大殿前。

2.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后魏鲁国畴造浮图记。

正书,永平四年四月。白雀寺殿西砌为台阶。

3.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东魏造像残碑。

八分书,武定三年正月。白雀寺东院。

4.北齐武平四年《造像残碑阴》载:

大齐武平四年岁次癸巳二月□朔,□□八月癸巳(缺)然大法明无形。(缺)显是以至信大士杜子亮、杜宝、孟玉灿合邑十五人等,敬造石像一区,乃嵩碁翟玉□匠玄□、匠□鐫磨,捂如真相妙矣。或难原奇契,超如叵厠(恻),藉此福资,弥愿皇帝永安,七世父母、现今眷属、息地众生,俱成正觉。□信士贾(下缺)都邑主杜子亮、邑子大中正杜伏宝、邑子□大中正孟玉灿、邑子都维那告神□、邑子都维那王□、邑子□□□、邑子杜道□、邑子□□、邑子杜□茲、邑子乐益周、邑子□□□、邑子侯马生、邑子□□□、邑子孟洪宝(下缺)。

案:碑正书,武平四年二月,在白雀寺内(碑正面为观音菩萨像)。

碑文多别体,如“嵩”“碁”二字,以意读之亦不可晓,故以古刻存之。

5.清乾隆时李宏志《桥水文集·重修白雀寺记》载:

北齐天保四年、十年两碣现存,计邑境佛寺无有先于此者矣。

6.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中州金石后考》:在宝丰县(白雀寺),一天保四年,一天宝十年。

7.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像堪(龛)主李僧曜等题名残石。

正书,首行存“岁次己卯十月乙酉朔”字样。白雀寺殿东壁上。

8.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隋·菅奴古造像记。

正书,开皇二年七月。白雀寺殿西台阶。

9.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比丘邑主等题名残石。

正书,首行存八月□□朔十五日庚字。白雀寺殿前。

10.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柳山仁等造像题名碑。

正书,柳山仁名在龛左,龛下有刘道嵩等名。白雀寺殿前。

11.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碑侧李晖泰等题名,正书。

12.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邑子张川等题名残石。

正书。白雀寺殿东北隅壁上。

13.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张康等造像记并碑侧。

正书,侧有菅奴古等名。白雀寺殿前台阶。

14.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李晖等造像记。

正书。白雀寺殿西台阶。

15.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维那邑子等参题名并碑侧。

正书,碑侧有程愩祖妻段玉等名。白雀寺。

16.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造像记并李猛等题名。

正书。白雀寺大殿后段砌入墙内,不可□□。

17.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维那邑子等造像堪碑并阴。

正书,白雀寺。

18.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冯宝训妻等造像碑并侧。

正书,白雀寺。明万历中砌作修庙碑趺。

19.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高□子息女等造像

正书 白雀寺

明万历中砌作修庙碑趺

20.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张□儿妻冯恩等造像

正书,白雀寺。明万历中砌作修庙碑趺。

21.台湾新文丰公司印行、林荣华校编《石刻史料新编二十八·目录题跋类》收录清吴式芬《金石汇目新编·分编》卷九之四《汝州·宝丰县》载:

□弥勒像主胡□□等题名

正书 白雀寺

明万历中砌作修庙碑趺

22.北宋政和五年《白雀寺大悲心陀罗尼经幢》载:

碑正书,宋政和五年七月,在白雀寺。

重佛男弟子、太原王贵,与妻孙氏同嫂秦氏,其发虔心,诚恳率集众善,同施净利,建立经幢三座于白雀寺内。中尊乃书《大悲心陀罗尼(经)》,于是两边二座遂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观音经》于上。并讫以斯功德庄严寺宇,贵饰精蓝,乃千秋不朽,万载良因。承兹洪(宏)愿,上报国君朝臣清泰,下保宗祖超生净界者。建幢维那首王贵,率到同缘人等王永在、程思容、王策、王琼南、张景妻王氏、杨氏、耿顺、张升、李庆、张恭建立。

香山差(派)白雀寺前住持、赐紫僧善初,徒弟僧永通、永泰、山卿

孙鞠彰 书

时大宋政和五年未岁七月十五日建立

香山差白雀寺

案:定远大将军、宝丰县丞兼管勾常平仓事爱申,兴定四年八月二十重立石幢一座。

23.明万历三十九年白《白雀寺考》碑载:

元至大四年,白雀寺住持琳公和尚之塔,则此寺遂相仍到今矣!

24.清李宏志《重修白雀寺殿记》碑载:

香山东去十里有白雀寺,邑传楚庄王女大悲菩萨妙善修行证道之所也。北齐天保四年、十年两碣现存,计邑境佛寺无有先于此者矣!规制最为宏阔,明末毁于寇燹。兴朝因旧址而修复者仅十之四三,到今又八十余年。风雨剥蚀,殿宇上漏旁穿,岌岌将就倾颓。住持僧某矢志重葺。居人某等佽助而赞襄之,垂成而某示寂。其徒某承其师志,竭力经营,讫工而来问记于予......

(全文见本书第212页)

25.清道光十六年李仿梧《培文义学记》碑载:

圣天子崇儒重道,频命守土吏广主义塾,饩养生徒。夫正人心厚风俗,莫要于教,义塾固教之地也。

初香火地原额五百亩,节经住持僧私当四顷四十余亩,涉讼不已。予乃断令售出两顷,归偿当价。所余两顷四十五亩零,岁稞钱一百三十四千,拨给白雀寺香火钱四十千,义学岁支脯修钱若干,剩钱若干,俟积有成数,交当生息,备缮葺学舍,已勒入县志,兹不赘。

知县李仿梧撰

大清道光十六年立石

三、地方志记载白雀寺情况辑录

宝丰父城白雀寺在现存的明清《汝州志》《河南通志》《汝州全志》《宝丰县志》,以及《宝丰县志》(1996版、2011版)中都有记载。现将部分记载辑录如下:

1.明正德元年《汝州志》卷三《景致·宝丰县》载:

白雀寺内产异槐一株,间有白雀来巢,其年大丰。

2.明正德五年《汝州志》卷四《寺观·宝丰县》载:

白雀寺,在父城保。世传楚庄王故宅,有白雀之瑞,异槐一株。

3.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卷五十《寺观·汝州·宝丰县》载:

白雀寺,在宝丰县城东四十里父城堡内。每遇丰年,必有白雀巢于古槐之上,寺因以名。

4.清康熙二年《汝州全志》卷一《山川·宝丰县》宝丰八景之《白雀异槐》载:

白雀异槐,在父城堡。相传,槐荫甚盛,枝节状如龙形,其叶状如龙爪,蝼蚁不敢上。每遇丰年,必有白雀巢于其巅,寺因以志双美。

5.清乾隆八年《汝州续志》卷六《寺观·宝丰县》载:

白雀寺:旧传有吴道子画,非也,乃隋董展画。展,字伯仁,汝南人,以才艺称,尤长于画,官至光禄大夫、殿内将军。乡里号为智海(见裴孝源《画史》云:展画汝州白雀寺)。

6.清嘉庆二年《宝丰县志》卷十四《金石志·魏》载:

《白雀寺(北)魏造像残碑》碑正书:永平四年在白雀寺。

7.清嘉庆二年《宝丰县志》卷十四《金石志·魏》载:

白雀寺(魏、齐间)造像残碑。

碑正书,在白雀寺内。

案:碑正书,在白雀寺大殿前,无年代。有称道民大都宫主冯寄,名字独显大,旁行字微小,称陵江将军、清河令;又有道民及下世道民、下世女道民诸号。他碑亦不见,盖魏齐间残石也。

8.清嘉庆二年《宝丰县志》载:

北齐白雀寺造像残碑阴。碑正书,武平四年二月在白雀寺内(碑正面为观音菩萨像)。

9.清嘉庆二年《宝丰县志》载:

隋·菅奴古造像记。

碑正书,开皇二年七月,在白雀寺。

案:碑正文为士人凿置碑座(碑正面为造像),因过有缺剥,文字不属,惟题称大隋开皇二年岁次壬寅七月,独可成句。随在当时所书,已不去辵。顾亭林《金石文字记》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知敬《李卫公碑》、高宗《李英公碑》、天后《顺陵碑》、于敬之《华阳观王先生碑》、裴漼《少林寺碑》皆然。当日金石之文,二字通用,自司马温公作《通鉴》以后,始一用“隋”字。而《水经注》涢水东南经隋县西,“随”字作“隋”,则知此自古人省笔之字,谓文帝始去走而为“隋”者,未必然也。

10.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卷五《建置志·寺观》载:

扈延吉撰《新建二殿记》:旧无水陆、天王二殿,嘉靖三十八年,僧性海创建,四十二年四月立石。

11.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卷五《建置志·寺观》载:

龙良正撰创建记:白雀寺陆祖殿省祭官翟洪策捐金督造。隆庆二年四月八日。

12.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卷五《建置志·寺观》载:

白雀寺,李宜培撰创建记:王永载独倡义举,遂议建(千佛)阁。崇祯三年中秋。

13.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卷五《建置志·寺观》载:

张镐撰《创建二殿记》:住持僧性海于隆庆二年冬月谋于社首马驰等,二殿各建三楹,万历元年仲冬立石。

14.清道光二十年《汝州全志》卷九《寺观·宝丰县》载:

白雀寺,创建无考,内有陆祖殿、千佛阁等。明嘉靖三十八年僧性海增建水陆殿、天王二殿。扈延吉撰碑记。

15.民国六年《宝丰县采访稿》第九《古迹·寺观》载:

白雀寺,在城东35里父城。

16.《宝丰县志》(1996版)第二十三编《宗教民情·宗教·佛教》中记载:

佛教约在东汉末年传入境区,主要活动场所有白雀寺、香山寺、北龙兴寺,南北朝、隋境内佛寺先后创建龙泉寺、南龙兴寺、洪福寺、显迹寺、长八寺。唐宋以后又多有创建。

17.《宝丰县志》(2011版)第二十七编第四章《宝丰文化现象·观音文化》章下序言中记载:

“妙善得道成观音”故事在县境流传甚广,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塔底皇姑洞内存有大悲观音得道证果史话碑一通,碑文内容是我国最早记载三皇姑妙善在白雀寺出家、在香山寺修道证果为大悲观音的历史文献。县境内现存有白雀寺、香山寺及父城遗址等与观音文化有关的寺庙及遗迹,流传有《三皇姑出家》《经担歌》等与观音文化有关的歌谣。

四、有关白雀寺碑现代文章选录

重修宝丰县白雀寺碑记

任 学

夫维玉都琼室,楚王之庭,金关银台,众佛之域。故能使菩萨有宅,驭日月以长驱。瑞雀栖巢,从王槐古寺倚;鸾凤知归,抚云霓而上出。楚王迷栋宇之尊,考室灵台;中朝识俨廊之贵,公主神龛。白雀古寺,大悲圣地;东阙父城,庄王故宅;西络昆仑,法云东迤;南滨滍水,应龙朝宗;北倚嵩岳,中天极立。佛道化而无私,天道运而无积,无私以广济,无积以应时。佛陀之旨,惠无不明,明证于觉,觉无不定。千古白雀,刹土之严,其来古矣!

昔者,天竺王子避位出家,菩提下正觉,以身证涅槃,三千世界,八万法门。观音,佛陀之化身也,怜悯众生,以古佛上善德之身,显妙善菩萨之像仪,大悲愿力,示现受生。降东土楚国,庄王为父,宝德为母,梦月贯怀而孕,诞于父城行宫,妙相庄严,不浴而净,现优昙花,如火映宫。早证常身,为度众生以来还,示貌婴儿,为占相也!及至成人,进止容仪,超然拔俗,素禀佛性,法心常存,洁斋修行,道心坚恒。父王母后,迫其招婿以退志;出家白雀,青灯黄卷以明心。蔬圃作务,园蔬靃靡有神助;庖厨办斋,泉涌侧畔有龙帮。庄王焚白雀,众尼遇法难,王身遭恶疾;妙善大香山正果,千手千眼法像庄严。献手眼救父疾,庄王痊愈归大道;人地府度僧尼,五百尼众证菩提。

释迦成道,佛法东流,至晋武之世,颍川郡父城刘氏元真,以弟子追随敦煌菩萨法护,修习佛法,恒有余年,熟诵《法华》。因观地以告祈祷,拜大像以请鸿福。方叹仅遗白雀巢于顶,荆棘遮蔽,廊宇霖漏,殿阁欹倾,墙垣颓败,寺无僧尼。爰询诸耆老,欲复旧观。遂语郡人,众舍镪白,不历二祀,造观音殿五楹,峻栋层峦,间出廊庑,又以香泥,仗普门功德,克类端庄,天饰梵仪,危冠百宝,风容动摇,灵贶斯在。余者经藏,讲堂,墙垣诸项,皆以新之。明人方应选有诗《白雀异槐》赞曰:“古色从骄王氏槐,偶当萧寺倚云栽。龙鳞百尺依双树,一吼长风万壑哀。”古刹重辉,大士有灵,千眼观世察苦难,千手援溺度众生。日月有尽,光明无际;天地有终,神通不灭;礼其形像,随缘功成;称其名号,即获道果。洎乃先故,亦获福荫;三途接引,六道无痕。是以,关中北地郡雷氏天生,领衔造像于大魏永平之世;晋中太原府王氏曰贵,聚众建幢于北宋政和之岁。神州佛徒朝白雀,赤县信众拜香山。于是,香缘法侣,听钟梵而知归;飞锡上方,仰幡花而发行。法雨广被,上达天庭,庆历二年,仁皇万寿,以大士慈悲,赐额“慈寿院”;绍圣四年,哲宗亲政,以大悲旧地,复额“白雀寺”。院主智元、重海堂构于前,住持法仲、善初扩建于后。望之则殿阁蜃结,睹之则雕梁画栋;鸿钟鲸音遍大千,法鼓如雷警世界。《编年通论》,祖一琇详述千年史,观音出家白雀,载人藏经;《金刚科仪》,宗镜科判金刚乘,大士白雀故刹,录入佛纲。天瑞地符,风扬日至。大悲菩萨成道已愈亿劫,九月十九出家白雀,符受一生之记,《宝卷》发其遐庆,《南海》兆其殊祯,造像建幢,蔡纸刊刻,皆征之史册。

然世之有盛衰,寺之有废兴。不期法云遇劲风,寺院遭浩劫,殿宇毁弃,僧尼流逐。戊午之岁,国运复兴,毗尼善信,以宿地之因缘,募升斗之粮,聚绵薄之资,延沙聚砾,积铢累寸,终成复兴之功。旃檀香气浓,摩尼圆珠映,法雨霈龙宫,白雀扬仁风。可已乎?乃为铭曰:

邈远华夏,鼎分九州;豫之中原,颍川悠悠;古迹王城,楚庄故宅;

妙善诞育,法雨东流;倒驾慈航,佛门洞开;神遗宝刹,白雀异槐;

道尊天地,德重乾坤;玉架天都,地阙金裁;法王归位,香城佛陀;

四缘七识,万品千名;有为有漏,随灭随生;俾未悟者,来知真源;

愚智万种,破惑一言;如来化身,妙善觉者;普门功德,拔苦救难;

刘氏元真,虔诚善缘;观地祈福,重建精蓝;殿宇蜃结,楼阁云连;

鸿钟报晨,铃铎塔悬;肇开遗迹,重光圣地;大悲圣境,真如道场;

一叶化世,三车引途;伟哉冥化,妙矣至善;因题芳翠,贞珉灵津。

公元二〇〇九年岁次己丑季秋九月十九日 吉旦

白雀寺考重刊碑记

任 学

古者,将有圣贤必应是土。故知土不厚则巨材不生,地不灵则异人不降。阴骘潜运,元符肇开;宿根果于福庆,大事萌于刹土,其来尚矣!白雀寺者,所在父城,楚庄王越此问鼎,雄霸中原;太子建驻守,震慑边陲;楚惠王驻跸,紫禁城升殿;庄王古宅,紫气东来。皆以人杰地灵矣,诚是哉!

后世有邑人冯节侯曰异,佐光武中兴汉室,位登列侯。桑梓高门,阀阅世家,亦盛之一时,然沧海桑田,迄明已无尺土寸地。独斯寺白雀,以妙善出家之故,世兴代显,至今千载不废。奈何年远事湮,寺之创建已不可考,明万历辛亥年重修伽蓝殿,礼请西安府通判白撰写碑记。白公,字真予,宝丰人,明万历间拔贡,仕至陕西西安府通判、延安府同知府事。白公撰重修伽蓝殿事千余言,实考白雀寺之创建,亦名《白雀寺考》,以史实考诸妙善传说,虽用力勤恳,终因法门不一,无以获果。然白公文笔之高,人皆爱之,于白雀之史亦有所补,故后之方志多所收录矣。

斗转星移,时至壬午,华夏惨遭浩劫,文化备受摧凌,白雀寺遭彻底毁弃,块砖不留,片瓦无存,碑刻流失。呜呼!法云遇劲风。然天意难违,白雀寺考碑虽已风化残剥,以其载妙善公主出家白雀寺事由,为古城村赵西同君发现的一通被遗弃的白雀寺古碑后收藏,得以存世。拨乱反正,佛法重兴,赵君胞弟西广,立志复其残碑原貌,重刊立碑,于是多方奔走,寻找历代方志校勘。奈何各志录文抑或转录有误,至以讹传讹,舛误有加,西广君历尽艰辛,终得完整碑文,嘱予审校。如此善事,予不敢怠慢也,遍读宝丰汝州及李庄各志所录文稿,细阅西广君整理文,一一校勘,字斟句酌,此文得所出矣。善哉!

考诸史料,知宝丰县白雀寺创建于西晋惠帝元康年间,为华夏第一白雀寺古刹,以妙善出家地闻名于世。西广君感慨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志在重现人文胜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邀集郏君永安、徐君湛清、陈君树钢、白君曰杰、赵君锋铭等同道,共襄盛举,善莫大焉,德莫隆焉,是以记。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菊月九月十九日 谷旦

修建父城妙善宝塔碑记

任 学

夫维浮屠,圣人夫惟浮屠,圣人之教,盖本西域。真宗奥键,言象昧其津源;俗谛法门,性空诠其教义。开不二之门,如如不动,湛湛长存。洎之永平,金人人梦而还;象教西流,创经行于震旦;龙波东洼,餐妙华于迦维;弘法圣教,仁祠遍满华夏,大道荦荦。

妙善菩萨,观音大士之化;楚庄季女,肉身显迹父城。不茹荤辛,斋戒修行,靡有退志。摈之茅茨,泰然不堕其志;绝其膳饮,处之不畏其死。出家白雀,青灯长明以酬志,黄卷长诵证菩提;园圃作务惊神助,厨房斋供有龙帮。火焚白雀,楚庄遽兴法难;登临香山,三载修行功著。楚庄帷罪,感恶疾迦摩罗;妙善救父,慷然斫手剜目。慈悲生大孝,佛渡有缘人。天地震动,光明照耀,祥云周覆,天鼓发响,乃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辉万道,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妙善肉体入灭,观音法身显现;虔诚证道菩提,观世慈悲救难。妙善得道,正位观音,以有身而无身,而至于非无身。虽无身可也,能以无身而非无身,百千万身可也,况于手眼乎!虽然如是,非无身无以举百千万亿身之众,非非无身无以拯百千万亿身之难。是以,历代百千万亿士庶民众,欲觉菩提,开不二法门,成无上道者,崇奉佛事,营建塔院,严饰相貌,传泽梵音,奉善修德,以为福田。菩萨人寂,阁维圣体,分舍利建冢,是为皇姑坟;起殿营像是为妙善寺。

时乙酉岁,众以皇姑大善大德,证道菩提,护佑一方,泽被众生,有冢有寺而无塔,不足以崇奉。有宝丰翟集王君文忠,乃结集四众,云播四方。洎翟庄居士丁君延龄等,仔肩共事,于丙戌六月十六日动工修建,辛卯五月告成。塔高十丈三尺六寸九分,宏开峻宇,振坐危磐。鹙岭弥高,遥瞻丈六金光;须弥绝地,依稀尺五之上。塔分六面,铃铎叮当;雕梁瑰丽,华栋辉煌;三昧雄图,伟哉庄严。登是塔者,放眼山河,极目中原大地。诚谓皈依之所在,法藏之金城。皇姑慈悲,三途接引之路;救苦救难,六道普度之门。善男信女,俱有宿地因缘;升斗毫厘,即是福田之愿。集腋成裘,咸成覆篑之功;积沙聚砾,宝塔耸立功成。善哉,功之大焉,德之隆焉,曷夫所求!

于是,俾志诸石,以示无穷!夫世之人能以一香一果一饭一蔬,酌水斋心而为供养,况为佛塔功德捐一财宝布施,获福无量。至于四方来者,观此雄丽,因塔生缘,悟于报圣劝化,亦至矣哉!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仲春二月十九日 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