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或平顶山妙善公主生父之考
赵西广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滍汝流域(包括现在的平顶山市)很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悲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了,号“正法明如来”,见众生苦难,倒驾慈航,做了菩萨。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救苦救难,很多闺中女子竞相参拜。据史料和传说,妙善公主放弃王宫荣华富贵,与佛结缘,踏入佛门,削发为尼,修行正道,普度众生,终成正果。自古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年传颂。然而,妙善公主的生身之父究竟是谁,史料上有多种记载,但说法不一。
据2009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记载:“山之东北,乃过去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德,王心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唯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这段文字很明确地说出了,妙善公主的生父是身为国王的庄王,生母是宝德夫人;又说出了国王无太子,只有三女,最小者是妙善。只是妙善之父“庄王”却给后人留下诸多疑惑:
明代《汝州全志》记载:“大悲菩萨相传楚庄王第三女也,讳妙善。”
明代正德年间《汝州志》记载:“香山寺在(宝丰)县东南二十五里父城堡大小龙山之中,上有玉峰塔,世传大悲菩萨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至今葬于塔下。”
清代道光《汝州全志》卷七《仙释》条云:“大悲菩萨,相传父城楚庄王之第三女也,讳曰妙善……庄王封为大悲菩萨且命建香山寺。”
宋代普明撰的《香山宝卷》讲到妙善成道故事时说:“迦叶佛时,须弥山西有一兴林国,国王名婆迦,年号妙庄,国王的女儿叫妙善。”其后的故事与《香山大悲菩萨传》基本相同。
政协平顶山市委员会、平顶山市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编,2010年7月出版的《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研究》一书中注释:“庄王,妙善之父,平顶山称其为楚庄王,后世有称为妙庄王。”
《观音祖庭大香山资料辑录》一书中,王宝郑在《平顶山香山寺的佛教文化特征要论》一文中,对妙善之父这样记述:“观音这个佛教人物传入中国之后,其出身也随之中国化,佛教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王族出身,俗身叫妙善,其父叫庄王(楚庄王、妙庄王、苗庄王、妙庄严王)。平顶山地区流传的有楚庄王和苗庄王等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韩秉芳的《观音信仰与吴越佛教》一文中有段关于“庄王”的文字记述:“……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为妙善,施手眼救父疾,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千眼,以示父母,施即如故。”而韩秉芳在对该文字解释时是这样记述的:“此后,则有人在庄王前面加‘妙’字,也有人在前加‘楚’字,说法始终不一。”
现在白雀寺周边民众,也有妙善生父是“苗庄王”或“楚王”的说法,如今白雀寺(宝丰县城东约15公里的父城遗址处)内有碑刻(两千年后立的石碑),石碑上说妙善是苗庄王的三女儿。
2009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香山大悲菩萨传》中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中云:北朝中后期,在中原父城香山地区,出现了原始的妙善传说,说楚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在香山修行,得道证果为大悲观音菩萨。
综上所述,几百年前的史料、近代资料、民间传说,以及近年来发现的碑刻,关于妙善公主的生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平顶山市被命名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平顶山香山寺又被世界佛坛享有盛誉的星云大师称为“观音祖庭”和“大香山”,其名声之高,地位之重,令世人惊叹。今天,我们探讨妙善公主的生父,追求一个完整统一的说法愈显必要。
妙善公主与佛结缘、修行证道、终成正果的传说,中原地区的各种史料均有显示,多因历史悠久,加之中原战乱不断,史料记述寥寥数语,考稽甚难,笔者仅据有限的资料,对妙善公主的生父究竟是谁试作浅探。
关于妙善公主的生父“庄王”,总结史料记载及传说,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其一楚庄王之说、其二楚王之说、其三妙庄王之说、其四苗庄王之说。
首先笔者就楚庄王和楚王之说试作浅探。早在400多年前(1611),明万历年间明史论学家白(时任陕西延安府通判,官职正六品)在《重修伽蓝殿记·宝丰县白雀寺考》碑(该碑现存于宝丰县城东约15公里的白雀寺院内,以下简称《白雀寺考》)碑文中对妙善公主生父“庄王”予以探究,对“庄王”传说是“楚庄王”或“楚王”的说法予以了否定。《白雀寺考》碑文中是这样论述的:“春秋叶地属楚,相距六十里许,此为楚庄王似矣……汉明帝时,佛始入中国,春秋无佛,安得笃生神女为大悲菩萨乎?”
这段文字是说春秋时期叶(现今平顶山市叶县一带)属于楚国的地域,相距约60里的父城(现今宝丰县城东约15公里父城遗址上的古城)这里所说的“庄王”好像是楚庄王,……但是东汉明帝(刘庄)时,佛教(文化)才开始传入中国,春秋时期中国还没有佛教文化,哪里会来个神女大悲菩萨呢?”
在同一碑文中还记述:“明帝永平间,遣博士蔡愔等十八人入天竺迎佛法,独许美人所生楚王,先好之。此为楚王英似矣……况英以缣帛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而与方士造作图书有逆谋,废徙丹阳自杀。夫以反见杀,安得有谥?且明帝名庄,汉人讳之,即臣下之姓尚改庄助而为严矣,岂有以反叛之臣谥主上之讳,而略无顾忌乎?”该文字是说:在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58~75)皇上遣使德行高尚且擅长经学的蔡愔等十八人去天竺佛国(印度)迎取佛法并带回经书,唯独由许美人(刘秀妃子)所生的楚王(刘英)最先对佛教文化产生好感,据此所说的“庄王”又好像是楚王(刘英)……况且(东汉时的)刘英将大量高级丝织品和钱财授给僧人,让其大摆筵席,挥霍无度,又与方士捏造图谶之书,搞谋反活动,而被废黜爵王之位,迁徙至丹阳,(而刘英)也自杀了;他(刘英)被逼自杀,怎么还会有“庄王”这个谥号呢?况且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汉朝人是很避讳帝王名字的,就是他的王公大臣也要更名改姓,当时就有个叫庄助的人(就)改叫严助了,岂有反叛之臣谥号为皇上名讳而一点都不顾忌的?”该碑文还就“庄王”再次总结强调:“故谓为东汉楚王英者非,而谓为春秋楚庄王者尤非。”其意为:所以(此庄王)说是东汉的“楚王”刘英是不对的,然而说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是越发不对。
由此可见,妙善公主的生身之父“庄王”,既不是东汉时期的楚王刘英,更不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那么妙善公主的生身之父“庄王”只能是“妙庄王”和“苗庄王”了,他两个究竟又是哪个呢?
《白雀寺考》碑文又载:“然光武徇颍川,屯兵巾车乡,冯异为汉兵所获,曰异有老母在父城,遂与其长苗萌率五城以降。帝即署为主簿。是父城县在东汉之先也。《左传》谓楚城父城。”这段文字其意是说:东汉光武帝刘秀经决战夺取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包括父城),兵马安营扎寨在巾车乡(今平顶山市滍阳镇的留村),冯异(时任颍川郡掾,郡之副职,监五城)被刘秀部下擒获,冯异说家有年迈的老母在父城(刘秀被冯异的孝心所感动而善待了他,冯异也被刘秀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冯异就与父城(今河南宝丰县城东约15公里父城遗址的古城)长(县令)苗萌率五个城来归顺刘秀,汉光武帝刘秀立即任命冯异为主簿(掌管财粮、人口、典领文书、办理事务)一职。从这里看(颍川郡所辖的)父城县在东汉之前就有了,《左传》上称的楚国的城父就是这座城。从这些文字看,苗萌只是东汉时期父城县的一个县令,而并不是所谓妙善公主的生父“庄王”。
以上文字说明,妙善公主的生身之父既不是楚庄王,也不是楚王,更不是苗庄王,那么根据史料及传说只能是妙庄王了。这样说仅仅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妙善生父“庄王”史料记载及传说为“楚庄王”和“楚王”的由来的历史背景分析探究。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我们平顶山这一地域归属楚国,而楚国的国都又在现今的湖北省江陵一带。当时楚平王曾派太子建镇守楚国北疆的重地——城父(秦汉以后称父城),这就是后人传说的“庄王城”,也就是现今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父城遗址上的古城。当时的城父为楚国的北疆重镇,城父的建立为楚国后来的盛世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这一地区的先民为了纪念楚庄王(熊绎,楚国始祖,楚平王之父)建立城父有功,在城父设立了庄王祠,后人将庄王祠视为庄王故宅。到大约东汉光和年间,父城修建了白雀寺。根据史料记载及传说,妙善公主是从白雀寺出家修行终成正果的,因此,白雀寺、庄王城闻名于世。在上千年的传说中,妙善的生父“庄王”不免与庄王城的“庄王”相互融合在一起。笔者通过一系列的史料考究分析比较,认为这很可能就是造成史料上和传说上认为“庄王”就是楚庄王和楚王的误区所在。
另外,史料上和传说还有苗庄王之说的,这又是为何呢?笔者对其考稽认为,是由于新莽时期(9~23年),春秋时期的城父已改为父城县,时任父城长的苗萌,为政清廉,一心为民,使父城一带百姓归顺刘秀,使臣民免遭涂炭,恩德渥泽,深受当地百姓交口称赞,他在父城及周边地区声名远扬。又加上妙善出家于白雀寺,修行证道,闻名于世的传说的根源又在父城,其父本是妙庄王,在上千年传说中,加之“妙”“苗”两字读音接近,且苗姓比较常见,为此后人不免“妙”“苗”混淆,将父城长苗萌说成了妙善的生父苗庄王。从这里看,苗萌只是西汉末期的父城长,既不是什么“庄王”,也不是后来传说的苗庄王,更不是妙善的生父“庄王”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千年的传说,现在只有一种可能:妙善的生父是“妙庄王”了。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加上当地千百年的传说,再从另一方面分析,因为《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中述:“......有国王名庄王,王无太子,......惟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则此“庄王”是妙庄王,既合情合理,又符合千年传说,还与史料上部分记载相一致,更为科学可信。所以,笔者认为将妙善公主的生父认定为妙庄王,从任何角度和意义上来看都是比较确切而妥当的。
《白雀寺考》碑文上还记述:“妙庄王妙善公主者,不过为修行成佛,赞其妙,嘉其善耳,非真以妙为国号也。”意思是:妙庄王的女儿被称为妙善公主,只不过是因为她修行得道成佛,世人赞扬她的美妙,歌颂她的善良而已,并不是以妙为国号的。这些文字为妙善公主的生父“庄王”准确地说是“妙庄王”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
笔者用《白雀寺考》碑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余故稽诸历代之史及闾里所传闻者,聊一辩驳焉。倘以余文为未然,则有博古之君子在。”其意为:我为此考究各朝代(有关这方面)的史料,又走访了解(有关这方面的)民间传说,姑且进行一次辩驳争论,假若认为我说得不对,那么一定会有知识很渊博之人发表高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