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碑历史还原古碑原貌——白雀寺古碑初考

一、探寻古碑历史还原古碑原貌——白雀寺古碑初考

赵西广

千年古刹白雀寺,位于宝丰县城东约15公里李庄乡马庄村父城遗址南侧,为汉化观音妙善公主出家修行之处。现寺内矗立一通由明朝万历年间承德郎陕西西安府通判邑人真予白(宝丰县人,字真予,时任官职六品,后升任延安府同知,官五品)撰文而镌刻的《重修伽蓝殿记·宝丰县白雀寺考》(下文简称《白雀寺考》)石碑。此碑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弥足珍贵。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白雀寺也难逃劫难,该碑亦遗弃民间,后由笔者兄长赵西同找回妥善保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人心,白雀古寺如沐春风,枯木重生。在政府的支持下,经无数善男信女、社会各界义士的共同努力,白雀寺在原址上得以重修和恢复。1983年,古碑也随着白雀寺的重修而回归寺院。该碑虽物归旧地,重立寺院,令人欣慰,但此碑相当部分碑面由于年代久远侵蚀风化及人为因素,已伤痕累累,面目全非,字迹难以分辨而让人痛心遗憾。为了抢救这一文化遗产,20世纪90年代,李庄乡马庄村村委会邀请马颜轻、卢天欣和我对该碑文进行辨认抄录。虽然我们历经十余天,付出较大艰辛,最终只辨认抄写出不足全文的三分之二,仍有部分内容无法辨认抄录,令人扼腕叹息。该碑文抄写墨迹原稿(以下称马庄村抄录稿),几经辗转现由笔者留存。

20世纪末,笔者偶见李庄乡政府组织编纂的《李庄乡志》(稿本)收录有该碑文,遂将马庄村抄录稿与《李庄乡志》(稿本)收录的碑文进行对照,对照后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异处达60余处,疑点十几个。面对如此问题,笔者困惑不解,苦无良策。正当无从考证之际,欣闻《宝丰县志》(1996版)上也收录该碑文,立即通过关系找到1996年10月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宝丰县志》,查得确实收录并刊载有该碑文。认真比对发现系同一碑文,但三者的内容有许多出入和疑点。例如:1.《宝丰县志》中载“奏请仁宗赐额为慈寿院,独未有寺之名也”,《李庄乡志》(稿本)则为“奏请仁宗赐额为慈寿院,犹未有寺之名也”,马庄村抄录稿为“奏以院额请仁宗赐额为慈寿院,犹未有寺之名也”。马庄村抄录稿有“以院额”三字,而《宝丰县志》和《李庄乡志》则没有。句中《宝丰县志》是“独”字,而《李庄乡志》和马庄村抄录稿则为“犹”字。2.《宝丰县志》上载“香山白雀寺住持立”一句,《李庄乡志》也是“香山白雀寺住持立”。可是,马庄村抄录稿是“香山差白雀寺住持立”。《宝丰县志》和《李庄乡志》都没有这个“差”字。3.《宝丰县志》上载“北至延昌州郡,若正北元魏地也”一句,而《李庄乡志》载“比及延昌州郡,若正元魏地也”,马庄村抄录稿中是“比及延昌州郡,若正比元魏地也”。4.碑文最后落款《宝丰县志》上是“大明万历二十五年岁次丁酉七月五日立石”,《李庄乡志》上是“明万历十九年岁次辛亥十月吉日”,等等。

对比《宝丰县志》和《李庄乡志》与马庄村抄录稿,笔者核查出二十几个异处和十多个疑点。其后《宝丰快报》又刊载了县人劳局陈树刚先生整理的该碑碑文,异处及疑点仍然很多。本来《白雀寺考》碑文出自一处,但对照比较起来却是异处疑点颇多。后来笔者在核对整理该碑文即将结束时又突然发现,宝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收藏的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上也收录有该碑文,同时在宝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还了解到,宝丰县档案局也存有清代几本《宝丰县志》。笔者紧接着又查阅了县档案局收存的清康熙《汝州全志》、清嘉庆二年《宝丰县志》、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点校本),在宝丰县书画院又查到清乾隆八年《宝丰县志》,都收录并刊载有该碑文。笔者逐一对照之后,发现都存在和原碑文不相同的问题。面对如此问题,笔者心情十分沉重,在惜墨如金的志书上,清代县志一一收录,这足以说明《宝丰县白雀寺考》碑文的重要性。笔者又深知明万历年间陕西西安府通判邑人白在《宝丰县白雀寺考》中说,“余故稽诸历代之史及闾里传闻者聊一辩驳焉,倘以余文为未然,则有博古之君子在”,可见《宝丰县白雀寺考》碑文是明代宝丰人白对千年古刹白雀寺沿革变迁进行科学严谨考证的结果,也是当今探讨研究观音文化的重要史料,更是传统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该碑内容进行抢救、保护和传承,还该碑真正原貌。所以,从那时起,笔者暗下决心,利用业余时间,牺牲周末和节假日,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将原碑内容彻底查准澄清。于是笔者对该碑文采取下列方法校对整理:

一、以《宝丰县志》(1996版)为基准,对照《李庄乡志》(稿本)及马庄村抄录稿的内容,先找出共同点,后找出异处疑问点,最后进行核对,做出记录。

二、对于共同存有疑点的字,则查阅工具书对其进行辨析,再进行记录。

三、将记录下来的异处与疑点和原碑文进行对照。

四、对原碑模糊、辨认不清的字,采取先用清水冲洗原碑,再用放大镜观察,然后用高像素照相机拍摄下来,最后再借助电脑进行放大。在电脑上针对有疑问的字,则从不同角度进行辨认、审视、核对。

这样经过数次查对核实,由原碑文到方志载文,再到原碑文,反复对照、查证、比较。《重修伽蓝殿记·宝丰县白雀寺考》中的“宝丰县”三个字,就是用这种方法从原碑上找出的。在这之前的地方志书和研究资料对这一碑文的标题记载,均没有“宝丰县”三个字。如此这般用了几年的时间,到2011年6月底,最终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得出了《宝丰县白雀寺考》原碑文。该碑呈拱形,碑高1.4米,宽0.57米,为双面碑,正面为“宝丰县白雀寺考”,背面为“施财题名”。正面碑文顶部横排较大6字“重修伽蓝殿记”,碑文正文竖排总共24行,满行47字,首行7字(“宝丰县白雀寺考”),末行即落款32字(“明万历三十九年岁次辛亥十月吉日承德郎陕西西安府通判邑人真予白撰”),加之顶部横排6字,共1078字。而后,笔者经对照、核实、查证,发现1996年10月出版《宝丰县志》选载的该碑文,与原碑文对照存有错误27处;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错误44处;清乾隆八年《宝丰县志》异误30处;清嘉庆二年《宝丰县志》错误16处;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错误22处;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点校本)错误20处。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笔者用了很长时间,对该碑文澄清还原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但笔者毕竟不够专业,对于碑文一定还会有个别字辨识或校注不准,敬请专业人士及行家不吝赐教,以真正还原古碑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