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雀寺的由来
赵西广
千年古刹白雀寺位于宝丰县城东约15公里的李庄乡马庄村父城遗址处,乃汉化观音妙善公主出家修行之所在。
白雀寺历史悠久,阅尽千年沧桑,曾多次毁于战乱,历代又多次重修。对其始创年代、兴衰状况、发展历史、寺名的沿用,史料志书文字记载寥寥数语,笔者今仅据有限的一点资料,对白雀寺源流、盛衰、寺名由来,试作简单介绍,以抛砖引玉。
白雀寺的始创年代,据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载:寺内现存最早的碑碣为北齐天保四年(553)、天保十年(559)的两通。然而此二碣据考稽并不是该寺的始建年代之碑碣。另据清代李宏志在《重修白雀寺殿记》中曾断言:“计邑境内佛寺无有先于此者矣。”这足以说明白雀寺在宝丰境内建寺之早、历史之长。
白雀寺院内现立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承德郎陕西西安府通判邑人白(宝丰县人,字真予)撰文的《重修伽蓝殿记·宝丰县白雀寺考》(以下简称《白雀寺考》)碑,碑文载:“今佛殿前后所存者,止大齐天保四年及十年两碣耳。夫天保纪元,乃北齐高洋之年号也。历隋、唐、五代、宋、元,迄我皇明,今已一千七十一年矣。”从这里看,尽管没有具体说出白雀寺始建年代,但是也大体道出该寺的始建年代,应是在隋唐以前就已有这座白雀寺了。
白在《白雀寺考》碑文中还说道:“若此处者正比元魏地也,则寺之创建必在于晋、宋、齐、梁间无疑矣。”早在400年前的明万历三十九年,白
自述“余故稽诸历代之史及闾里所传闻者”,并推测此寺建于“晋、宋、齐、梁间”,也就是在公元265年~557年间。又据史料考证,白雀寺创建时间应在后秦白雀元年(283)到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之间,确切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
白雀寺的寺名据白《白雀寺考》中载:“皇祐三年……前牧天章阁待制王公方腾,奏以院额,请仁宗赐额为‘慈寿院’,犹未有寺之名也。”通过此文叙述可知,此寺院在宋仁宗时期不叫“白雀寺”,而是叫“慈寿院”,而且还是仁宗皇帝赐额的“慈寿院”,这也就说明,该寺院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地位显赫,名扬千里了。
白在《白雀寺考》中还称:“又殿前一石柱,宋政和五年王贵等所建,篆曰:香山差白雀寺住持立。”由此可见,该寺由原来仁宗时期的“慈寿院”经过64年后,到宋徽宗时期改为白雀寺。再者,白
还在此碑文中述:“又有元至大四年白雀寺住持琳公和尚之塔,则此寺遂相仍到今矣。”也就是说,白雀寺从那时至白
撰写碑文时寺的名字没有再发生改变。
再者,关于白雀寺的寺名白在《白雀寺考》中述:“……后秦姚苌,以白雀纪元,其子姚兴奉事番僧鸠摩罗释最至,又安知不以白雀名寺乎?乃今父老相传寺之先有异槐,白雀巢于其上,遂因以名。”意思是说,此寺院在初建时恰逢后秦的白雀年间,那白雀寺的寺名一定是在后秦的白雀纪元的影响下才命名为白雀寺的。但是白
也提到,关于白雀寺的寺名,父老世代相传还有另一种说法。
据当地父老乡亲传说,寺之先有一棵国槐。实际上也确有此树。传说树的直径约有2米,树内已空,1945年被大风刮倒,但倒前生长非常茂盛,且在树的空径内可勉强供4人打牌。白雀鸟在此树上筑巢,每年的春天大地回春、鲜花盛开,正是白雀筑巢、繁育时期,也是田地里小麦孕育即将成熟时期,还是农民“青黄不接”企待庄稼早日成熟的农闲时期。当地闲来无事的父老乡亲春天走出家门观赏白雀筑巢,细心的父老乡亲渐渐发现,大槐树上白雀鸟筑巢多时,当年的庄稼收成就好,白雀鸟筑巢少时,当年庄稼的收成就差。这样一来当地的父老乡亲把每年庄稼的好收成寄托于“白雀筑巢”,人们祈求每年白雀能够多来些且在大槐树上多多筑巢,后来当地父老乡亲便把白雀当作一种美好生活的寄托,于是把该寺命名为白雀寺。
综合上文所述,白雀寺应始建于东汉至南北朝的200余间,兴盛于北魏、隋唐及北宋时期。鼎盛期为北魏,白雀寺有土地500余亩。通过一些史料分析笔者认为,该寺初建时为“白雀寺”,到宋仁宗时期改为“慈寿院”,至宋徽宗时又改为“白雀寺”,直至今天仍为白雀寺。至于白雀寺名的来历无非是“白雀纪元”或民间传说,笔者则倾向于以民间传说为主。但毕竟文献不足,无从考究,姑且作为一个课题共同探讨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