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寺千年历史考证
赵西广
千年古刹白雀寺位于宝丰县城东约15公里的李庄乡古城村西,据史料和传说,白雀寺乃汉化观音妙善出家修行之地。
民间传说白雀寺是妙庄王的故宅,是观音妙善(俗称三皇姑)出家修行之地,香山寺是妙庄王三女儿妙善修炼成佛得道所在。据明正德《汝州志》称,白雀寺在父城堡(坐落在古父城遗址西南隅)。世传妙庄王故宅有“白雀之瑞异槐一株”“在大龙山、小龙山之中有玉峰塔”,又传,“大悲菩萨乃妙庄王之三公主妙善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至今藏于塔下”。这些传说和记载现已无从考稽,但它们反映出民间的传统观念,甚至部分学者都承认白雀寺和香山寺之间在千年沧桑历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根据记载和传说,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白雀寺首先出现,然后在火珠山上建造玉峰塔,继而出现香山寺。那么在平顶山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又被在世界佛坛享有盛誉的星云大师确定为“观音故里”的今天,千年古刹白雀寺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白雀寺究竟始创于何时?对白雀寺千年历史的考证愈显必要。
现本人根据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对白雀寺源流、盛衰的千年历史试作浅谈,抛砖引玉,仅供方家及专业人士探研时参考。
对于白雀寺的始创年代,清嘉庆二年《宝丰县志》载:白雀寺尚存两块造像碑,一块纪年为“北魏永平四年(511)四月八日”,一块为“大齐武平四年(573)二月”。又据唐代裴孝源《画史》称“展画汝州白雀寺”(展,姓董名展,字伯,隋代汝南人,以才艺称,尤长于画)。据上文所显示的文字看,白雀寺在隋代是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的。
另据明代史论家白(承德郎,陕西西安府通判,宝丰人,字真予,时任官职正六品)在明万历三十九年《重修伽蓝殿记·宝丰县白雀寺考》(下文简称《白雀寺考》,此碑现存于白雀寺)碑文中是这样记载的:“白雀寺之建也,其来久矣!代废代兴,颠末无据。邑志谓宋熙宁五年尼真秀建,洪武十五年妙然重修,然而亦未有考也。今佛殿前后所存者,止大齐天保四年及十年两碣耳。夫天保纪元,乃北齐文宣帝高洋之年号也。历隋、唐、五代、宋、元,迄我皇明,今已一千七十一年矣。世代辽远,风雨摧凌,龛中俱无完佛,石上字难识认。”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白雀寺的创建历史已经很久远了。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有时萧条冷落,有时兴盛发达。(白雀寺的)始创年代及其发展经过始终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据本县县志上记载是北宋熙宁五年(1072)尼姑真秀所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妙然重修。现今寺院内佛殿前后所存的只有北齐天保四年(553)及十年(559)两块石碑罢了。那个北齐天保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550~559)。从那时起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到我们现在的大明皇朝,至今已经有1071年了。时代已经很久远了,加上风雨的摧残剥蚀,如今供奉佛像的小阁子中(含佛殿)都没有一尊完整的佛像,佛殿前后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这段文字对于白雀寺的始创年代已做了考稽并明确记述两点:1.本县县志上记载,白雀寺是北宋熙宁五年(1072)尼姑真秀所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妙然重修。2.当时白雀寺的大殿前后存有北齐天保四年(553)和十年(559)两块石碑。现从这两个石碑碑文内容上去研究分析:《宝丰县志》中说,白雀寺创建于北宋的熙宁年间,重修于明洪武年间,白雀寺现存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的石碑,年代却比当时县志记载白雀寺创建的时间早了419年。但是,白对于县志中白雀寺创建于北宋熙宁五年的说法已做了说明,他本人当时没有加以考证,这样就出现县志记载与事实存在较大时间差距。县志记载白雀寺创建于北宋的出处尚不得而知,其说法也不能使人信服(因有北齐的石碑作证),这只能暂且搁置不论。现就白
所见到的北齐天保四年(553)和北齐天保十年(559)两块石碑,和前文提到的511年、573年两通造像碑及《画史》,从显示的年代上看,属于同一时期。那么从北齐天保四年(553)到白
撰写《白雀寺考》的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且碑文中已明确说出1071年了。再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到现在(2013)是402年,那么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到现在(2013)准确地说是1460年了。这是白雀寺现存史料的记载,这更是白雀寺千年历史实物佐证。
然而清代宝丰人李宏志《桥水文集·重修白雀寺殿记》中称:“北齐天保四年、十年两通现存,计邑境内佛寺无有先于此者矣。”也就是说,乾隆时期李宏志考稽白雀寺后就在《重修白雀寺殿记》中记载,(白雀寺内)有北齐天保四年(553)及十年(559年)两通石碑仍存,经推算这个县境之内的佛寺再没有早于这个(白雀寺)的了。这段文字说明了两点意思:1.本文与明白的《白雀寺考》所记载的白雀寺的两块碑的时间是一致的。2.根据李宏志记载的这些文字不难看出,白雀寺在宝丰境之内建寺之早、历史之久、地位之重,可见一斑。李宏志的断言“计邑境内佛寺无有先于此者矣”,一定有可靠的依据。至于李宏志依据是出自何处,我们不得而知。
《白雀寺考》碑碑文记载:“自南北朝来,佛法日盛。魏高祖专尚释氏,远近成风,无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共一万三千余寺。魏肃宗作瑶光寺,胡太后作永宁寺,僧房千间,珠玉锦绣,骇人心目。若此处者正比元魏地也,则寺之创建,必在晋、宋、齐、梁间无疑矣。”上文的大意是:自南北朝以来,(全国上下)宣传佛教日益昌盛。北魏高祖(孝文帝)专心致意,特别崇尚释迦牟尼,佛事活动远近成风,全国上下没有不信奉佛教的。到了北魏延昌年间(512~515),全国州郡共有13000多座寺院。魏肃宗(孝明帝)建造瑶光寺,胡太后建造永宁寺。这些寺院僧房上千间,寺院中珍珠、玉器、绸缎锦绣,琳琅满目,使人看到和听后无比震惊。像这些地方(指白雀寺)恰好都是元魏(北魏在孝文帝后称元魏)的地域,那么该寺的始创必定是在晋、宋、齐、梁间无疑了。
这段文字是白从全国的佛事活动的发展到地方佛事活动兴起,全面而有重点地对佛教的发展做出的综合判断。笔者分析认为白
是纵观佛教的历史,用渊博的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如此结论的。但是白
并没有拿出充分准确的依据,而且结论中白雀寺的创建时间也是大约的,即从晋到南朝梁之间(265~557)近300年的时间内,更没有说出准确的白雀寺创建时间。
另外,白在《白雀寺考》后文中还记述:“且五胡后秦姚苌,以白雀纪元,其子姚兴奉事番僧鸠摩罗释最至,又安知不以白雀名寺乎?”这段文字是说,历史上后秦(384~417)的开国皇帝姚苌(384~393年在位)用“白雀”做年号。他的儿子姚兴信奉天竺僧人鸠摩罗释(释:原碑上是这个字,但史料记载及现代写法都是“什”)最诚心执着,又怎知道不会因此以白雀命名这个寺院呢?根据这段文字的记述,白
进一步断定白雀寺的创建时间是在史称“十六国”的“后秦”年间,也就是384~417年间。
综上文字所述,明代白及清代宝丰人李宏志就白雀寺的创建从不同侧面进行论述,对于白雀寺的创建时间则共同认为不能确定在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553~559),而是白雀寺的创建要比这一时期还要早。白雀寺存有北齐时期的两通石碑,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白雀寺在北齐文宣帝时期就已存在了。
根据本人所掌握的材料,再据传说和相关记载,笔者认为:白雀寺的前身应是“庄王故宅”,也称“庄王祠”,在现今父城遗址之上的古城村旁(父城遗址现在宝丰县城东15公里的古城处,2013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父城这一地域隶属楚国(2013年4月国务院同时公布父城东南3公里处,存有楚长城600米,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楚国的国都在现今的湖北江陵一带,当时楚平王曾派太子建镇守楚国北疆,以防北国侵犯,设建重镇城父(秦汉以后改称父城)派重兵修建并严加防守。城父也就是后人称作所谓的“庄王城”,也就是现今父城遗址上的古城。当时城父为楚国的北疆重镇,城父的设建为楚国的北疆稳定及楚国盛世强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使城父区域的先民免遭邻国侵扰。其后,这一区域的先民为了感恩纪念楚庄王(熊绎,楚平王之父)设建城父有功,在城父修建“庄王故宅”,每逢重要节日举行祭祀拜典。将城父称为“庄王城”,再后,这一区域的父老乡亲将“庄王故宅”作为“庄王祠”,历代传承,祭拜不断。
时值东汉,据史书记载,西域僧侣大量来到中原地区,他们先在汉都洛阳译介佛教经典,其后直接到城乡接合部进行佛事宣传活动。他们先在洛阳东南的方位发展,然后再向其他地区辐射发展。发展的重点区域据史料明确记载首先是都城洛阳,其次是颍川,其三是南阳,这些区域佛教传播发展最为兴盛。父城县(东汉时期县治所在地,也就是父城遗址上的古城村)位于颍川郡(郡治在今禹州市,颍川郡下辖17个县,其中有父城县)的西南,正处于洛阳、颍川、南阳三者结合地带,又是洛阳、颍川通往南阳的交通要道。父城是历史上比较重要又有影响的城镇,再加上南阳又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所以东汉历代皇帝每年都要回乡祭祖,父城则是东汉皇室国亲过往停宿的地方。西域僧侣的佛事活动向洛阳以外传播发展,父城为洛阳的近畿之地,又是交通要道,再加上庄王城的影响,父城就成了他们传播佛教、做佛事活动的重点地域。也是西域僧侣做好佛事和宣传活动的“首选之地”,在所谓“庄王城”中的“庄王祠”,应该是他们宣扬佛法的最理想场所。
另据传说,“庄王祠”的附近有一株很大的“异槐”,枝叶繁茂,遮天蔽日,经常聚集成百上千的白雀。每年在春节过后,百花盛开的时节,当地的父老乡亲都会相继来到这一“大槐树”下观看白雀做巢盛景,其后细心的先民们发现白雀做巢的多少与庄稼的收成有一定的关系,即白雀在大槐树上做巢愈多,这一年的庄稼收成就愈好,白雀在大槐树上做巢愈少,这一年的农业收成就愈差。可以想象,千年以前依靠种地繁衍生息的先民们是多么希望白雀能年年在大槐树上多多做巢呀!这样,在西域僧侣来到父城后,看好了父城这块热土,佛事活动便迅猛地展开。西域僧侣恰好利用父城地域百姓的这一期盼“白雀做巢”的心理,又巧妙利用“庄王祠”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汉都洛阳白马寺及各种佛教活动影响下,在西域僧侣极力诱导下,在父城区域百姓的“积极响应和拥护下”,就在都城洛阳的白马寺建成数十年后,“白雀寺”在父城的“庄王故宅”即“庄王祠”原有基础之上修建而成。
白雀寺的创建地是在父城,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在佛经中称父城,这样东土中国的“父城”恰与西土天竺佛教的圣地“父城”在其佛缘上巧合,而后西域僧侣发现“火珠山”又与西土天竺“香山”极其相似,此后在白雀寺发展历史的岁月中才相继出现“三皇姑出家”“火焚白雀”“香山修行”“三皇姑舍手眼救父”“千手千眼”等民间故事。
说到白雀寺创建,白雀寺的名称不得不提,前文提到的白在《白雀寺考》中记载:“此时,前牧天章阁待制王公方腾,奏以院额,请仁宗赐额为‘慈寿院’,犹未有寺之名也。弟重海殁后,而始以院名。则其先果何名,渠果何处剃度为僧耶?又殿前一石柱,宋政和五年王贵等所建,篆曰:‘香山差白雀寺住持立。’岂在仁宗朝为院,至徽宗始更为寺耶?又有元至大四年,白雀寺住持琳公和尚之塔,则此寺遂相仍到今矣!”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在宋仁宗时期,有位上一任京城管理皇帝文书的王公大臣方腾,上奏请仁宗皇帝(给当时白雀寺)赐院额名称,仁宗皇帝钦赐院额为“慈寿院”,到这时候还没有寺的名称,假若到重海和尚死后才开始使用“慈寿院”这个名称,那么他死之前(这个寺院)到底叫什么名字?而他(重海和尚)究竟又是在哪里(寺院)出家为僧的呢?(另外在这个寺院的)佛殿前还有一个石柱,是宋政和五年(1115)王贵等所建造,上面用篆体字记载“香山寺住持差使白雀寺住持立”,难道在宋仁宗时期为“慈寿院”,到宋徽宗时期又更名为“白雀寺”了吗?这里还有元至大四年(1311)白雀寺的住持琳公和尚的塔,从这里看白雀寺的名字就是从那时起一直沿用到现在了。
这段文字的记述明代白对于白雀寺的名称来源的推理,就其分析来看,一个颇有名气、具有一定影响的寺院,并且能够让仁宗皇帝赐院额的寺院,原来会没有名称吗?且仁宗皇帝赐院额后的几十年内院额就能随意地改变了吗?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一记述与事实不相符。笔者综合上文分析认为,该寺院自佛教进入中国,在汉都洛阳白马寺创建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父城地区的佛事活动迅速发展,白雀寺相应出现。根据文字记载,从历史上几次大的灭佛行动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历代皇帝都是响应并支持的。根据中国传统习惯称法,佛事活动规模大的场所叫“寺”,佛事活动小的场所叫“院”,但两者实质上是一样的。况且寺、院都是佛事活动场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白雀寺应该是初建时就是以“白雀寺”命名的,到北宋仁宗时期被改名“慈寿院”,到宋徽宗时期又被改为“白雀寺”了,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白雀寺”这个名称。
考证白雀寺的创建,不提白雀寺与香山寺的关系,也是不够全面的。据史料记载,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包括印度在内的西域僧侣大量来到中原地区,除了在汉都洛阳译介佛教经典,还直接到城乡各地去传教。如前文所述,父城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成为西域僧人传播佛教最活跃的地区。父城西南方4公里,有山名曰“火珠山”,火珠山西有小龙山,首东尾西,尾低首高,东有大龙山首西尾东,龙首高昂,气势磅礴。从整体上看,构成“二龙戏珠”的态势,甚为壮观。史载东汉灵帝时期西域僧侣在父城云游传教时,偶然发现火珠山与天竺香山极其相似,遂改火珠山为香山,并在香山上建寺,名曰“香山菩萨寺”,亦名香山寺。其实在以后的一些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金元之际元好问在《东游略记中·梁县香山记》中写道:“该寺初建时,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地山川甚似彼香山。”元好问在游香山寺时如此记述,其实在当时是有依据的。这样说来,是白雀寺在先,香山寺在后。只不过“白雀寺”“香山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先有后,出现了不平衡性,加之香山寺在高山之上,寺院被历代摧残相对较轻,白雀寺在平原,众所周知,历朝历代中原发生战乱数不胜数,在朝代的更替兴衰中,寺院被摧毁重修,是不计其数的。历史上的“灭佛运动”“火焚白雀”,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使白雀寺成为一片废墟,几乎所有古建筑荡然无存。白雀寺如此“劫难”举不胜举,这样虽然香山寺修建于白雀寺之后,在数百年间,香山寺的发展就超越了白雀寺。香山寺遂成为白雀寺的上院,并启领白雀寺。也就呈现出前文所述“香山差白雀寺住持立”的情形了。
综上所述,白雀寺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其发展漫长而又曲折。笔者认为,白雀寺的早期,准确地说白雀寺的前身是“庄王故宅”,其后是“庄王祠”,再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域佛教文化进入中原,最后发展衍变成为白雀寺。从时间上来说,“庄王故宅”的确立应在公元前256至公元前200年的周秦时代,再后的“庄王祠”应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20年的秦汉时代(包括东汉前期),最后衍变为白雀寺应在东汉的中期公元100年左右(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白雀寺的发展,根据2012~2013年文物部门对白雀寺文物勘探地层显示,其地层内青瓷、白瓷、黑瓷、三彩、柿叶红等遗物较多。这说明北宋时期为白雀寺发展的鼎盛期。
最后,笔者用《白雀寺考》碑文中的话作为本文结束语:“余故稽诸历代之史及闾里所传闻者,聊一辩驳焉。倘以余文为未然,则有博古之君子在。”其意为:我为此考究了历代(该寺)史料,又走访民间(有关该寺这方面的)传说,姑且进行一次辩驳争论,假若认为我说得不对,那么一定会有知识很渊博之人发表高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