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历史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认识和研究历史,是人类智慧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并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开辟了科学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一)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历史研究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旗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论是中国历史研究,还是世界历史研究;也不论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研究,还是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研究,都日益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于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和巩固党的思想路线,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光辉的历史文献,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认识的发展规律、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矛盾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且实践是充满矛盾运动的实践,矛盾在实践中存在,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解决。实践与矛盾、实践问题与矛盾问题,是内在联系而不可分的。《实践论》强调实践观点是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论述的是唯物而辩证的认识论,《矛盾论》揭示的则是客观事物和实践主体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基本逻辑,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法。
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中,可以将党史、新中国史的基本主题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历史进程、内涵与本质,需要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入手,揭示中国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矛盾的发展变化。这样所反映的历史才是活的、具体的、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这一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
从实践的意义上说,党领导人民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开创、推进和拓展的实践进程。这一实践把当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联系和贯通起来。它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人。党是这一实践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是推动当代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基础。
从矛盾的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从人类社会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断解决各种具体矛盾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坚持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路,要看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是否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正是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中向前发展的。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国情基础和决策依据,也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的历史根据。增强实践观点和矛盾观点,有利于把握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揭示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理论逻辑,有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深刻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实践观点和矛盾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推动理论发展和方法论建设。比如,坚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科学认识蕴含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根据与条件、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支流等各种范畴的内涵与特征。
(二)树立正确党史观
党的历史同党和国家的整个历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也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养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的党史观,对“何为党史”这一问题就会有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回答,进而影响到对党的历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党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党史观合乎党的历史发展与否、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2]对于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总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正确党史观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到对党史、新中国史、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的认识和研究中,把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自我革命和推动社会革命统一起来,深刻反映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探索和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党史观深刻揭示,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业史、探索史和奋斗史,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壮大史。
树立正确党史观,要站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牢牢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深化对党情国情世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要围绕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根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正确认识和把握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