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我们的“远景目标”,更是当下正在从事的事业。“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离开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诉求的现代化,也不是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史经验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基本研究假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和价值追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人的需要是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要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大同思想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集中体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根本社会条件。陈独秀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青年杂志》创刊之际就指出:“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2]党在成立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关注社会共同富裕问题。毛泽东在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土地革命成为中国革命的关键变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广袤的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是团结农民、帮助农民改善经济地位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党坚决领导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已在大约一万万人口的区域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3]。在各个历史阶段,在广大农村平均地权,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头等大事,党利用3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政策,实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全方位推进共同富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党的文献中,共同富裕最早出现在毛泽东1953年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共同富裕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工业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并强调:“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要想实现共富共强,必然要求推进工业化改变农业国的地位。党的八大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此后共同富裕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工业化上。从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来看,这段历史时期共同富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并避免了两极分化,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公平的社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两弹一星”“一艇”为标志的科技、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合法席位、我国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号召力等,表明新中国在军事上和国际政治上成为真正的强国。这一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初步奠定了我国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工业、国防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打破传统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采用差异化和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激活生产关系环节,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规定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力地指导和解释了中国富起来的经济奇迹。正确处理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关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拓宽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在生产力的发展环节,推进经济部门工业化和地理空间城镇化,夯实共同富裕的财富积累;在生产关系的改革环节,推动市场主体民营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共同富裕的广泛覆盖。从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兼顾公平与效率,科学发展观将共同富裕从单纯的经济层面拓展到人的全面发展,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1978—2012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约9.78%,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国GDP增长持续时间最长、增长率最高的世界纪录,堪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截至2012年,我国工业产值和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教科文卫体发展显著、民生从温饱提升为小康、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回归、政治和军事的国际地位也日益上升,标志着我国在生产力和经济上也发达起来。中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踏步赶上了时代,真正做到了“富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共享发展理念突出共同富裕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发展的包容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经济工作的主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是党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坚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最大限度地放大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公约数”。坚持稳中求进的治国理政工作总基调,最大限度地降低实现共同富裕的交易成本。
新时代共同富裕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贫困治理等问题和挑战,必然要求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解决措施。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复杂形势下,2013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仍然实现了GDP年均增长6.51%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中国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至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1,统筹区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必须并入考量。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针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与党的十九大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相比,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畸形发展的富裕,不是等靠要的富裕。首先,是全民共富。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不能掉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其次,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富裕,是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的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齐头并进,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再次,是共建共富。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弘扬勤劳致富精神,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必须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和人人贡献的共建格局,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总思路,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为此,他提出共同富裕三步走的路线图,即“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原则。[7]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2]《陈独秀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3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2页。
[5]《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