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现代化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从社会制度上划分,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地域上划分,有欧美或西方的现代化和中国等国的现代化;从社会领域的角度划分,有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这一重要论断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辩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涵,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认识,而且能为我们继续走好这条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决定了矛盾分析方法作为认识工具的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视阈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包含着深刻辩证关系的重大命题,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属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存在中,从矛盾属性看,其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实践机制看,是现代化化中国和中国化现代化的双向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亦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自己的路”而非“别人的路”。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进而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反映的是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而确立的现代化之中国探索。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3]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中国式”的基本逻辑意蕴,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切合中国实际。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拥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特性,如要坚持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要坚持人民至上,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其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验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要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自己来主导;要坚持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然是一条中国道路,这条道路体现和保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只有这条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高度契合,也才能真正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呈现着两种逻辑向度。一是现代化要求的向度;二是中国特色要求的向度。所谓现代化要求的向度,是指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现代化之中国化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4]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中国式”,还具有现代化的共性。具体而言,既然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要按照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或基本路径加以推进,要体现现代化的共性,因为这种共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现代化的特征,属于现代化的范畴,而不是别的什么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特征要求我们必须“胸怀天下”,即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有一种新时代的“天下观”,要以世界眼光或基于整个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关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要从世界现代化的大趋势、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中国进步的大方向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要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3]《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