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愿望

(二)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愿望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伊始,就始终以实现和维护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党的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不仅以此为宗旨,而且不断对实现人民利益的条件进行认真研究,以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党的政策和各项工作真正能够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正如毛泽东一贯强调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

要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就必须对群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群众绝不是一种抽象的社会概念,正相反,它是由具有各种社会要求的普通男女组成的,是由具有自己独特的身份、利益和愿望的社会成分构成的。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社会要求和利益、愿望对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政策作出自己不同的反应。对有的政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他们会表现出冷漠甚至敌视,而对有的政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追随这些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能够胜利,原因当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因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革命热情,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抱负、集体期望和政治要求就是人民群众愿望和需要的体现。任何一个政党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制定党的政策、战略与策略。

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意愿,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来没有动摇、偏离、懈怠。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基本问题,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体现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化认识和准确把握,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这一重要论述,清楚地表明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明确告诉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又要看到我国社会发展当前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为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从基本国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3]在这里,用“八个更”概括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改善民生工作的着力点。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来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意愿,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不断产生新的更高期待。只有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辩证统一,把握和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才能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带动“面上工作”,逐步解决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5]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5]《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求是》201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