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开创和实践的关键历史阶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基础,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活力。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使中国重回世界民族国家前列,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这除了表明中国现代化要走自己的路之外,还有一层重要意蕴是认识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要实现那样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定程度上,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转向“小康”过程中的过渡概念。正如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党的十二大将党的十一大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为实现小康,确定从1981年至20世纪末,力争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世界格局下,谋划自身现代化方略的战略目标。
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断深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等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面对国际风云变幻、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认识,明确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党的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现代化的基本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等全球化机会,奋力发展,使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2]改革开放的历史说明,实现现代化需要独立自主,也需要开放交流。中国正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才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