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一)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1]作为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社会意识,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也是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前进中的各种复杂变化和矛盾阻力。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形成和发展于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是贯穿党一百多年奋斗史的一根红线。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斗争目标。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党总是知重负重、苦干实干、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毅然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同国内外敌人作殊死斗争,流血牺牲之惨烈世所罕见。毛泽东明确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需要依靠“斗争”,同样,未来实现工业化和农业化也需要依靠“斗争”,“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2]。从投身大革命洪流到掀起土地革命风暴,从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到解放战争中打败800多万国民党军队,党领导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多种严峻复杂的考验,领导人民迎难而上、坚决斗争,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1950年,党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和“不惜国内打烂了重新建设”的英雄气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从恢复国民经济、稳定新中国局面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白手起家建设社会主义到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以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破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全面开展拨乱反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极大地解放了束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僵化观念和体制机制;同时,在国际上,面对当时很多国家纷纷采取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仅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而且还在实践中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有力抵制了西方现代化浪潮的侵蚀,维护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立自主性。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相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斗争精神而陷入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加剧,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一些共产党组织放弃斗争,或改旗易帜,或分裂解散,或改变政党性质。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同各种困难和危机作斗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世界东方高高飘扬。邓小平指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抗击新冠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美国遏华阻华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它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对我国进行全领域打压、全球性围堵,用渗透、制裁、断供、脱钩、抹黑等各种手段打压我们,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打断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总结好、运用好党积累的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既得益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镜鉴,也有益于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3]世界社会主义在5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既有升平之世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惨痛教训。

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4]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斗争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捍卫、坚持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正是在斗争中,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生成和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条件。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构筑的包括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丝路精神等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历史充分证明,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底色和象征符号,是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和鲜亮标识,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正能量。

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姿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5]这就要求必须坚持斗争精神,只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在破解发展困境中求得生路和出路,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伟大斗争。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化解风险、克服阻力、解决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形成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注入强大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的伟业。


[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76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7页。

[3]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5]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