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2]。它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穿透力的纵向延伸,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民为邦本”的优秀传统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所遵循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由中国共产党的属性和宗旨所决定,同时也得益于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初期,统治者在反思和总结前朝何以衰败的因由时,即明确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朴素民本思想,强调要善于体察民情,“知稼穑之艰难”。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倡导“以百姓心为心”,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墨家提出“爱利万民”,农家呼吁“君民共耕”,兵家强调“唯民是保”,等等。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对民本思想的大力阐发和倡导,为后来中华民族发展中“重民”智慧、“忧民”情怀、“富民”愿景、“安民”理想、“兴民”抱负以及“利民”政策的不断涌现奠定了文化主基调,“民为邦本”的优秀传统也由此成为历代中国人民所共享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百多年来,在一以贯之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和坚持人民至上,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实现“均无贫”和全民共富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文化底色和价值追求,与恩格斯所提出的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历史地看,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而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始终。早在1930年,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党所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国家”主张进行了剖析和批评,认为这种“现代化国家”仅仅是以满足少数人富裕为目的,“以少数人的快乐,筑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上面”,与此不同,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则是“全民的现代化”[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6]后来,邓小平则明确将“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7],同时还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方略。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民本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实现人的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图景。人类社会在由蒙昧状态走向文明状态的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共同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或人与天)的关系问题,表现在文化方面,就是几乎所有中西方的古老文明中都存在自然神灵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中华文明具有特色鲜明的“天人合一”传统,它推崇“天”乃万物衍生的根源,而“人”则是天工化育之物,天和人本质上是一种共运的亲和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不能离开自然这一母体,必须顺应和敬畏自然而不可僭越之,必须有节度地取用自然资源而不可破坏之。从《易经》较早提出“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到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要求君子“畏天命”,庄子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及至张载则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和“乾坤父母,民胞物与”理念,再到王阳明主张“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等,这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天人合一”传统是一以贯之的,同时还决定了历代先贤志士在阐释和追求“人道”时,往往将其与“天道”相关联,诚如张君劢所总结说:“吾国人之论天也,常不离人;其论人也,常不离天。”[8]哲学上看,“天人合一”所反映的乃是一种整体思维下的宇宙观,它“将一切凡可称为有者,作为一整个而思之”[9],深刻揭示了主客体相互依存的包容精神和交互作用的发生机制。正是得益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注重有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从革命年代注重兴修水利、改良土质以及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到建设时期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10]的号召,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明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政治高度进行阐释,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耕地休耕轮作制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将保护和对待生态环境视为如同“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般重要,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从根本上扭转了一段时间以来领导干部中存在“以GDP论英雄”的不良政绩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具体方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诚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2]

“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各民族国家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方式和方法也彼此殊异,有文明和野蛮之别。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允执其中”“先义后利”“尚公抑私”的文明理念,主张建立有序、有礼、有义的社会人际关系。对此,儒家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墨家也主张和期冀“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13]。“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14]。这种镌刻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和合”传统文化基因,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在国际社会上寻求霸权,同时还赋予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秉持一种和平发展的理念以及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强烈信念,坚持“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等传统价值理念,坚决摒弃旧有且错误的“零和博弈”思维,坚信“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6]。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在“时空超越”中实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实现的目标,呈现出信念之美、理性之美、创造之美和价值之美,不仅对于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还为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公共产品。比如,在发展理念和倡议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价值”等理念,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勇者不惧”的优秀传统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勇者不惧”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思想家无不将“勇”作为一种美德进行阐释和颂扬,“勇”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德性。古人所推崇和强调的“勇”,不是主张人们鲁莽行事,而是倡导“勇毅有智略”,“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也不是鼓励人们为所欲为、恶意破坏,“勇”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为善之举”,是高尚意志的彰显,诚如墨子所说,“勇,志之所以敢也”。从历史进程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属于后发型现代化,它不是轻轻松松、在敲锣打鼓中实现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懈的伟大斗争中,以一种“勇者不惧”的奋斗姿态和拼搏精神向前推进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1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开篇位置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升到“三个务必”的战略高度进行阐释和定位,将“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8]。历史反复证明,在面对难题困境和激烈竞争时,企图以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来换得国家发展进步注定是一种幻想,只有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才能存,只有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才能兴。“勇者不惧”的优秀传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成功推进和拓展”的根脉,其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民为邦本”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天人合一”的生态图景,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和为贵”的文明意蕴,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勇者不惧”的磅礴伟力,从而在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比较中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2]杜尚泽:《“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9日。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5]杜星垣:《现代化与民生》,《人言周刊》1936年第45期。

[6]《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8]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9]鲍霁:《冯友兰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0页。

[10]《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3](战国)墨翟:《墨子》,曹海英译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69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页。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70页。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