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发展史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源于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有着独特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优秀传统文化等。这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道路,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文明的起源看,与其他古文明大都是由一个点起源,然后沿河流单线发展不同,中华文明是在多区域多点同时并起,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城以北等有多个文明区。
早在一万年前,中国已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动物的狩猎者发展为动物的畜养者,开启了北方以黄河流域与西辽河流域为核心的旱地粟作农业区,南方以长江流域与湘江流域、赣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等为核心的水田稻作农业区,以及这些区域内的畜牧生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农牧生产就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长期绵延发展。在这种农牧生产基础上所形成的政治、文化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文明的形态和特质。
到了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了周边文明区向中原文明区汇聚的趋势,出现了夏商周三代以中原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早期文明发展格局。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化创新,形成了秦汉以后直至明清的文明发展格局。这一起源和发展历程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许多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深刻影响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我们能清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民为本”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到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等。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家国一体”的爱国精神等,也都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文化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是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我们要有大历史观,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来深刻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坚定历史自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