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套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对既有理论观念和思想观点的反思与超越,实现对于特定理论问题的深化认识或拓展式理解。从观念前提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成为一套崭新的理论体系,其必然要实现对既有现代化理论叙事的扬弃,确立坚实的哲学基础、自我主张与价值内核。

第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唯物史观基础。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对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解必然要以历史观作为观念层面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观,这集中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上。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的始源出发,对于世界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揭示具有彻底性。现代化不是某种抽象理念对象化的产物,而是客观的社会历史进程。对此,超越“历史终结论”的抽象悬设,我们应当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道路的崭新形式,既合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着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又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要求。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来看,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从根本上顺应着这一趋势。从历史特殊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能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崭新的道路选择与经验参照,但归根到底还是基于中国具体实际形成的现代化道路,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的社会面貌、发展需要与文化特质。总的看来,历史必然性与历史特殊性的统一,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石,支撑其拓展现代化发展的“大历史”视野,从更宏阔的历史尺度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二,理论体系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历史、文化、文明优越于非西方,存在着一种“普世主义”的理论冲动。在现代化研究上,“西方中心论”存在着明显的理论误区,即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具体看来,其误区之一是将基于西方地方性现代化实践所形成的理论上升为具有“普世”性质的现代化理论。西方是现代化实践的先行地区,展开了广泛的现代化探索,这些探索很多具有启发借鉴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现代化的所有探索都应当被照搬到非西方国家。误区之二是用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概念工具强行解释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存在着概念移植与概念误用的情形,缺乏必要的解释力与说服力。概念与理论是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理论只有正确解释实践才具有生命力。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很多概念、命题、范畴都是针对西方地理文化特殊性所提出的,我们不能将这些概念视作具有普遍性质的知识,更不能将其简单运用到对于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实践的理论解释上。

摆脱“西方中心论”对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解释误区,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关键就是要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是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的而非西方的。在合理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自我主张,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符合鲜活的中国实践、展现深厚的中国文化、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这个理论体系是历史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这里的历史,指的是深入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现场,对中国式现代化予以辩证的、历史的、具体的看待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既关注到优势与特色,也关注到不足与问题,实现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具体把握。三是这个理论体系是深刻的而非简单的。理论体系不是观点的简单堆砌与任意叠加,必然要求彻底、深刻、全面地解释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之所以是深刻的,正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在于知识与价值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在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高度契合性,从而透过现代化的现象把握现代化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1],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所形成的鲜明自我主张,正是从理论层面上诠释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

第三,形成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核。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定型,正是有赖于其价值内核的稳定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2]首先,“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坚持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对于一种以现代化为核心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来说,明确现代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必要的且重要的。为少数人的现代化辩护还是为绝大多数人的现代化辩护,是检验不同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试金石。其次,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可能回避价值导向的问题。现代化理论体系或直接、或间接,或显性、或隐性,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旗帜鲜明地阐明自身的价值导向,引导着现代化实践的方向,使理论更好地发挥其改变世界的功能。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所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构成了其与其他现代化理论体系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要求,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实践目标等各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核心线索。总而言之,在建构“现代化价值论”的基础之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有了明确的价值要求、稳定的价值取向,也由此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定型与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而言,“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力量,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根本推动力量,推动创造着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历史奇迹。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发挥与保证领导力量的可靠性、先进性、革命性,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坚守其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才能行稳致远,才能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与磅礴力量。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其固有的、内在的制度属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属性论”讲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5]。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6]。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葆有活力,正是因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步伐不断迈进,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永远不能丢,并且还要结合现代化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具体化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确保现代化建设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走自己的路”的理论产物与实践创造。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命题,从坚持走自己的路的视角,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习近平总书记反思了所谓现代化道路的“固定模式论”,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8]。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当中的“中国特色”,阐明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特质,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由一事物的本质所派生出的要求,具有本质意义上的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9]。这九个本质要求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跑偏”“不走样”,始终沿着本质要求所规定的方向发展,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明确了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三个层面,是一种系统性、全局性的优势。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10]物质生产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在这一有机整体中具有根本性,从根本上制约着其他两个层面的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达到的历史高度、能够展现出的显著优势,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有着根本的联系。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所形成的显著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善的治理条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体现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等方面,使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确保现代化建设处在良性、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建设现代化层面所形成的显著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稳定且有活力的社会条件。


[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7—78页。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

[5]《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6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8]《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