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与鲜明特色

三、历史进程与鲜明特色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中国的地主阶级革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走上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难以完成历史使命,重担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肇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启动于新中国成立,形成于改革开放,拓展于新时代,经历了不断丰富、逐步深化的历程。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的任务。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实质上就是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和部署,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启中国工业化道路破题,为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提供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由于不能完全摆脱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影响而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但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自己走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为表明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实际和特色,创新使用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后来使用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小康社会”“小康之家”这些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名词概念,更加清晰地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和人民性。“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这“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首先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将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富裕紧密联系,实现从强调国家重工业发展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转变,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选择,标志着中国开始走自己的路,奠基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安排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第三步细化为新“两步走”:第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2035年,用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再用15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两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自信,它是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10年,中国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作出的正确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论断并对其进行了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系统深邃的科学阐释,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发展,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大“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3]这些理论,是党的二十大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鼓舞动员全国上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