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世界发展大势
欲应天下之务必先审天下之势。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1]这一重要指示,突出强调了新形势下全面审视和准确把握世界大势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大局中来思考,以理论和实践的新创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开拓、新发展。
积极顺应世界大势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上,不看世界发展大势,故步自封、作茧自缚,导致国家和民族衰亡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在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大关头,始终能够准确把握世界大势,作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正确决策和部署,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总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民族兴盛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政党。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却在实践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它唤醒了西方的无产阶级,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欧亚革命浪潮高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危机中,敏锐地感受到世界历史潮流的深刻变化,并且很快在实践中得出向俄国革命学习、“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最先进的思想同工人阶级这个中国最先进阶级的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代表着中国和世界进步时代潮流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自觉地从世界大势入手,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把握“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毛泽东明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存在着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世界上被压迫的民族和阶级除了站在革命阵营的旗帜下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之外没有其他出路。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前途命运存在着必然联系。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命题。这一论断对客观分析整个革命形势、指引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正是基于这一论断,以及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矛盾的深刻分析,毛泽东认为“建立一个包括英美在内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是有可能的,进而提出了持久战思想,领导人民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伊始,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转化为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敌友关系,作出了“一边倒”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抉择,从而不仅夺取了抗美援朝斗争的胜利,而且顺利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内经济,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后来,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恶性膨胀,毛泽东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我们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依托,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随后又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使我国摆脱了美苏双向战略钳制的被动局面。
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观察到国际形势缓和的趋势,认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进而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重要判断,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深刻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因此,他坚定不移地主张实行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他还通过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关注和观察,认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党和国家确立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吸取苏共的教训,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入21世纪,传统发展模式造成的弊端逐渐显现,国际社会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探讨蓬勃兴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形成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认识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胸怀全局、运筹帷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以合作共赢作为核心理念处理国与国关系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历史,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党是一个具有敏锐世界眼光和宽广政治胸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准确把握世界大势、积极顺应世界大势,是我们党处理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策的指导原则。
在正确认识当今世界深刻变化中把握大势。当今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地缘政治棋局、综合国力竞争发生重大变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一些格局性、趋势性变化更加明显。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转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有的国家政府负债过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复苏缓慢。而另一方面,虽然受到西方国家经济低迷拖累和自身调控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增幅回落趋势,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依然保持增长势头,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目前,西方国家的总体实力依然占优,但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少数发达大国说了算的全球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失,形成一个更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全球治理体系,已成为各方共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结构调整已经实施或正在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有所增强。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均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推出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国际产业和技术竞争将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数字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推进“再工业化”,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谋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信息、生物、新能源、纳米等前沿技术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以智能、绿色和共享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和国民财富的获取方式。
三是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力图将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市场”理论推广到全世界,以建立起由他们主宰的世界资本主义附庸体系。这些年,也的确有不少国家盲目地或者在西方压力下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但结局不论是强调要吸取新自由主义沉痛教训的拉美国家,还是那些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度,无不是从希望到失望甚至绝望。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探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都不会取得成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强烈冲击,弊端充分显露,优越性受到广泛质疑。而选择自己道路稳步前行的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是极大动摇了西方征服世界、统治世界的“道义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四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社会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一部人类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文明进化史,现代化进程更是一个持续不断地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历史进程。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公正总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使人们既增长了见识,也扩大了视野,了解到更多不公平的真相,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崇高核心价值。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以自己的成功实践,为当今世界促进与维护公平正义提供了极其正面的范例,创造了弥足珍贵的中国经验。在当下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国际局势更加复杂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更加需要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为维护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贡献中国智慧,也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提供价值准则和精神动力。
五是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当今,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各国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普遍增强。大国关系保持了冷战结束以来既相互合作借重,又相互牵制竞争的基本框架,但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国际市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发达国家在整体实力上占有领先优势,仍将力图主导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的运行和规则制定,国际战略失衡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复杂难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9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