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是持续进行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瞄准科学社会主义目标自主探索出的现代化新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创榛辟莽,探索开拓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主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具体要求、具体衡量标准的把握也存在差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就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一化”即“国家工业化”的现代化理论内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经验,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拓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的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小康”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概念和目标。党的十五大上,进一步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围绕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对现代化的理论内涵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梳理,形成了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并强调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更加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对之前探索形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提炼、概括和全新定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