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第一,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制度构建和运行规律,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党的十九大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融为一体。这些都是按照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重要范畴,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认识,推动了严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已经明确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础上作出一些新的概括,比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也进一步作出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首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主体。国家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巩固、完善发展,国家制度体系的方方面面依靠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新时代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包括人民对完善制度的需要和制度建设不平衡的矛盾。制度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内容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民法典》,正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法律制度。
第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2013年至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同时,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带领人民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回首这十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风雨兼程,正是因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国经济才能克服涉滩之险、闯关之难、爬坡之艰,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发展、在历经压力测试后壮大。[2]
第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3]民族精神,体现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涵养而成的基本价值,是牢固而持久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孕育出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下为公等为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标识。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至今仍是维系、激励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力量。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民为邦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立场,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逻辑,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目标。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品格和气魄,是中华民族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和思想资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坚定前行在自己的历史大道上的底气和动力。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始终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活力,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把民族精神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想,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滋养自己,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的活力、潜力、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文明日益繁荣昌盛。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我们党和国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仲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②》,《人民日报》2022年10月9日。
[3]《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3年1月1日。
[4]高翔:《赓续民族精神的伟大时代》,《人民日报》2023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