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马克思主义为改变人民命运而诞生,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人民性品格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类经典著作中,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也是同其他思想和学说区别开来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而这从根本上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这种品格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在社会主义中国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贯彻,也有效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首先就体现在以人民立场为根本基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都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他们没有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而是在深刻的现实考察、透彻的理论分析中走向了代表历史发展必然性和进步性的无产阶级立场、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特别强调人民性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既不存在无阶级的虚幻“人民”,也不存在超越利益的抽象“人民”,真正的人民一定是以先进阶级为代表的,真正的人民立场也一定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因而那些宣称代表“人民”的剥削阶级是虚情假意的,那些打着“人民性”旗号否定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性的是别有用心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承者和模范实践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充分贯彻了人民立场,也使之成为不断创造奇迹的制胜法宝。

马克思主义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类解放的历史进步方向,这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占据道义制高点,赢得被压迫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重视利益,强调“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但从不侈谈抽象利益,更不以抽象利益为幌子牟取个人利益,而是明确主张“利益”是人民的利益,是群众可感可知可享的“生存利益”和“生活利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强调无产阶级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5]无产阶级政党要带领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其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只有人民才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体,这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最高表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思想,而且亲身践行了这一点,他们的一生,可谓就是为人民解放不断斗争的一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代表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基本准则,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并把实现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还生动体现为植根人民实践形成发展并进而指导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因而强调考察社会必须考察人民实践,推动社会发展也必须植根人民实践。[6]马克思、恩格斯不囿于书斋,不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而是将目光深情投向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不仅深入民众实践了解社会真实状况,把握人民现实需要,而且积极参与工人运动、指导革命斗争,真正将理论创作与社会现实、人民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拨开迷雾发现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并科学分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在规律,尤其系统阐发了受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人民大众获得解放的目标、手段、路径等,也为人类解放提供了方向和道路指引。正是由于深深植根于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获得了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同时人民群众也得以获得强大思想武器,使改造世界的实践更具自觉性。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始终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最高价值原则,深深扎根人民实践,设身处地体察人民疾苦、倾听人民呼声,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并从人民实践中汲取智慧,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长力量,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得到进一步彰显。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明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内蕴着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发挥。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他们孜孜不倦进行理论创作的内在原因,但他们明确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所谓“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就是指人民群众。只有使思想理论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使思想理论变成“物质力量”,这依赖于思想理论的彻底性,而“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具言之,一种思想理论只有站稳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植根人民实践,才能抓住“人民”的根本,才能进而赢得人民,最后实现自身,推动社会发展,这也正是作为“人民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基本理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铭刻于心,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不仅坚持彻底的人民性,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而且切实依靠人民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充分彰显了人民作为干事创业动力之源的品格特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内涵,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但最高层次就是“人类”。马克思、恩格斯有非常真挚的人类情怀,他们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实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仅科学阐发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性质和内容,而且明确指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条件、道路、目标、历史进程等,并切实将为人类求解放作为毕生追求,不懈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人类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不仅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向最终目的推进,而且以深厚的天下情怀积极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品格的继承、发展和实践。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17页。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