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
洞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跟上时代潮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因。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就要胸怀“两个大局”,办好自己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历史大势作出一系列科学判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不可逆转,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为我们在顺应历史大势中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1]应当认识到,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尽管我们仍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只要立足现实,把握好历史大势,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中铸就新的辉煌、创造新的伟业。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用大历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加强历史学习、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都需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历史。研究历史必须坚持“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毛泽东把这种方法叫做“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是总结“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历史经验、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提出的要求。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待历史。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是不可能割断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对历史的连续性进入深入思考,看清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坚持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历史。人类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并非千篇一律。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中国来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2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