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和中国国情属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如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如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等。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具有中国国情属性的现代化。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历史文化悠久,主张以民为本,崇尚社会和谐,追求公平正义,讲究实事求是,认同道法自然,主张兼爱非攻,渴望天下太平,希慕世界大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具有举世无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里,较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口规模均为千万级,如英国、法国,后来有了亿级规模,如美国、日本,但却从没有出现十亿级以上人口规模的国家。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庞大规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史上人口规模空前的现代化,超过了现在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其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不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膨胀却精神空虚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具有绵延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无比灿烂辉煌的精神文明。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更要创造灿烂的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痼疾,是个人主义文化的特色。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有了福利制度和社保制度,但由于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并没有得到普及,且其保障水平与其现代化水平并不相称。“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享经济和共享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目标任务决定的,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大同”理想的反映,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必然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是严重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耗尽资源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试图征服自然,把自然完全视为生产要素,视为资源和商品,唯利是图,不计较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和资源的迅速枯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4]中国式现代化吸取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教训,总结了自身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合理元素,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走生态文明之路,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循着资本的逻辑,完全以利益为驱动,以掠夺为目的,把全球变成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道路,结果是“东方从属于西方”,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西方为标准和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和埋头苦干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和勤劳致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我们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一条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