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一部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的历史。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性,将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贯穿于全过程,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在孕育和发展之中。随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未有的劫难,有志之士选择照搬西方民主制度用于救国救民,却以失败而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掀起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高潮,一种全新的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人民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深深地植根于中国革命的肥沃土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对民主的阶级性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创造出契合革命发展需要和不断满足人民合理利益诉求的社会主义民主形态,实现了从工农民主政权到人民民主政权的转变。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了“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1]的纲领,旨在采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颠覆资产阶级政权,从而达到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1922年,党的二大把“民主”纳入纲领中,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2]这是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得民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并在局部地区成功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土地革命阶段初见星火之光。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民族危难,为了团结一切可以抗日的力量,增加各阶级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1935年,毛泽东提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转为“民主共和国”。这是从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产生出来的统一战线的口号,也是面向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1939年,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并于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民主理论在全面抗战这一阶段得到充分实践。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他强调:“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并再次说明:“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3]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阐述了民主与专政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阶级在新中国的地位等重要问题,并且对人民民主的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做了完整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人民民主理论展开了积极探索和充分实践,为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政策基础、指明了道路方向,从此人民民主发展进入新纪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民主的曲折探索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历史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民主运行的手段和方式需要从大规模的群众革命运动转换为建立健全人民民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共同纲领》从政治制度层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使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趋于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条件日渐成熟。为充分发扬民主精神,首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选,各县、市、省等积极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旨在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奠定坚实的基础。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问世,它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民主共和的政体进行了法律规定,多年的民主诉求终于通过民主制度体系得以准确表达,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得到具体落实。人民民主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把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工业化相联系,将其作为主要任务规划和战略发展目标。中共中央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接下来开展国民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具体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向指引。最终“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大功毕成为中国工业化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也为人民民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起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其有关民主建设的论述所涉内容甚广,包含坚持民主集中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人民民主法制、加强民主监督等多个方面,为指导我国民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遗憾的是,迫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的阻碍,党的八大以后我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探索之路呈现曲折的态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人民民主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为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方法遵循,从此人民民主大厦巍然耸立起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民主有序前行。“文革”结束后,党内主要围绕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国家民主法制、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重新审视和思考民主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性。1978年,邓小平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4]这说明民主与法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实行法制就不能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没有制度和法律保护的民主,只能是脆弱的、形式上的民主。1979年,邓小平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这一科学命题明确阐释了是否重视民主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政党和国家的兴亡成败。该命题还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规划与民主相关联,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民主建设的正常发展。这些表述,表明了邓小平对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开拓了新的视野,引导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健康发展。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也都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重点描绘和规划,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目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不走西方民主道路;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特别是群众监督制度;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中国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的利益代表问题。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重申健全民主制度的重大理论,指出了不断扩大党执政基础的具体化表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多样性。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回答了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问题,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生与民主之间息息相关,民生是在更高水平上塑造中国民主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6]。这有助于各级政府科学、民主制定决策,推进人民民主建设。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和实践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民主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统筹“两个大局”,科学研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向,精准概括出关乎人民民主的诸多重大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民主作为其基本内容之一,在国家层面阐明人民群众对社会民主政治的诉求;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概念,在实践、理论、制度层面对人民民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由此展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阐述了我国协商民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对其进行定性定位,并统筹规划了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具体安排,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人民民主的航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一道独特且亮丽的风景,凭借着其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深深嵌入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并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而不断发展。201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是谱写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新篇章的纲领性文件,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系统开展协商民主的战略举措,为各协商渠道贯彻落实协商民主提供了基本遵循。随后,党中央在一年内针对人民政协协商、城乡社区协商和政党协商相继颁布印发了专项实施意见,这些意见将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协商民主的方针和策略进一步具体化,有力推动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7],并对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做出战略部署,实时回应新时代人民民主的呼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在制度体系上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实践过程,明晰了协商民主是嵌入在各个环节和各个程序之中的,要“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为接下来全过程民主的提出奠定基础。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的重要论断。2021年,“全过程民主”被写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两部法律草案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8],将“人民”二字纳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后续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外延做出全面且深入的阐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写入《决议》中,从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作出进一步安排和部署。2021年,《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对中国民主的本质内涵、制度安排、民主实践、历史贡献做出全方位的概括和描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得到体系化建构。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话语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158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9页。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