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的建设水平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1]一百多年来,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成为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丰硕,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指导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大成果,被及时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科学指导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党始终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自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通过整党整风、集中性教育、经常性学习等举措,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理论修养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始终不渝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起为党的事业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每名共产党员在入党的时候,都宣誓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无数共产党员胸怀崇高理想,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苦干实干、无私奉献,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井冈山的常青松柏,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延安窑洞不熄的油灯,大庆油田为国家献出的滚滚石油,汶川抗震救灾和抗击新冠疫情第一线的一面面党旗……这一切都记载着崇高理想的光彩诗篇,唱响着优良传统的高亢赞歌,闪耀着革命精神的熠熠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通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有力精神支撑。
高度重视从政治上建设党,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从政治上建设党,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的政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被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明确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显著增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更加严明,广大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更加坚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强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可以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条主线,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使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探索并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发挥着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取得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进一步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擘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基本方略,完善各领域的方针政策,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方法和执政方式不断改进。与此同时,我们党突出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优良作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长期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一系列优良作风,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同各种背离党的宗旨的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四风”等作风问题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整治各种不正之风,大力倡导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党内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崭新精神风貌。
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党的组织体系的强大功能和作用。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从革命战争年代提出并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积极壮大党员队伍;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并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实现党的使命任务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建设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提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提出把党员管住管好,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党的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党的组织体系的强大优势充分彰显。从1921年建党时的50多名党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8.8万名党员,再到2022年12月31日的9804.1万名党员,基层党组织506.5万个,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以及新社会阶层中的大批优秀分子源源不断加入党组织,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党性教育不断推进,党员素质普遍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水平不断提高。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克服了极端民主化、自由主义、山头主义等错误倾向,纠正了不讲民主、独断专行的“家长制”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功将民主集中制运用于国家政权建设,强调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写入宪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出台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地方和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210部中央党内法规,党的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党的制度建设迈出新的重要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从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写下了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展现了世界第一大党的光辉形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思想,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境界,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9页。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9—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