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如人——积极引导,别让孩子因自卑而失去光彩

我不如人——积极引导,别让孩子因自卑而失去光彩

在朋友的眼中,小林是个特别自信的男孩,每当有人问起“你为什么这么自信”时,小林都要讲起小时候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爱他,他们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个很优秀的男子汉:小林嫌自己个子比同龄人高太多,父母说正好可以去打篮球;小林一当众说话就脸红,父母说害羞是一种美德;小林学习画画,却画得乱七八糟,父母满不在乎地笑笑说:“可你的歌唱得特别棒啊,每个人都有长处。画画你再练练,如果不行,就不画了。”小林想当记者,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准备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而到现在,小林已经在一家知名的文化单位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他现在是个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性格开朗、人缘关系好的男孩。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害羞的男孩在父母的教育下变得逐步自信起来。的确,人活于世,靠的就是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让你看到人生的航向,找到前进的目标,让你找到真实的自我,也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落落大方,而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心,他在这世上就过得昏昏沉沉,迷失自我,甚至被世界所遗忘。自古以来,那些成功者,为什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自信!因为自信是成功人生的奠基石,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事实上,我们孩子天生是自信的,但一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成功,在家庭教育中又经常被父母批评,以至于开始变得胆小、自卑、消极。由此可见,为人父母,我们有必要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一定要避免让孩子产生自卑情绪。

为此,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这样做:

1.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总是拿他和其他孩子比

每个孩子的智力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当你的儿子学习得比其他人慢时,你不能打击他:“你怎么这么笨啊,你看人家半个小时能背下来,你怎么就是背不下来。”本来他努力地在学习,现在你又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这势必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会认为自己真的比别人差、比别人笨,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家长需要做的是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以使孩子能够放松心态,自然地进入求知状态。

2.不要总是批评孩子

有的父母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而事实上,那些很少受到父母表扬、总是被父母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会产生退缩心理,从而慢慢地失去主动性,形成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态度。

3.让孩子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总是焦急甚至埋怨。要知道,孩子学习成绩的转化是需要过程的,今天的他考五十分,你不可能让他明天就考一百分。你需要有耐心,要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如果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被忽略,或者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效果,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卑情绪。

所以,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善于纵向比较,多表扬和鼓励,让他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而产生自信,减少挫折感。

5.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孩子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很喜欢尝试,对此,家长应给予鼓励和指导,千万不要打击孩子动手的积极性。即便是做错了,也不要训斥,要积极无条件地关注自己的孩子,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排除挫折,远离无助感。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的是,教育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始终拥有积极正面的能量,我们应该赞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远离自卑,树立自信心,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