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要心中有他人——从家庭开始引导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好孩子要心中有他人——从家庭开始引导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生活中,不少父母看上去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不是理智的爱,而是溺爱。目前,有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了好吃的父母不舍得吃,给孩子今天留、明天留,孩子不愿吃了,家长方才吃。例如,家长将肉已经盛入自己碗里了,他会再拣出来放在孩子的碗里,也不忍心对孩子讲:“你吃得很多了,应该给干活最辛苦的爸爸吃一点。”生活在如此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养成了只会享受家人的关怀、照顾,而不知道还要去关心别人的性格特点,再加上家长无意识的迁就顺从,孩子更是形成了随心所欲、“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而那些经历过家长引导和教育的孩子,明白父母养育的艰辛,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爱。由此可见,孩子不能溺爱,家长要在家庭中为孩子设立为他人服务的岗位,让孩子从小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他的一份责任,养成关心、照顾他人的良好习惯。如让孩子坚持为下班回家的父母取拖鞋、倒茶水等,事情虽小,但给孩子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过重,而这种过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往往是家长给他们养成的。什么事都依着他,什么东西都让给他,家里所有的人都要听孩子的,这样就必然养成他“心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识,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关心他人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国主义思想是从摇篮里开始培养的。谁要是不能成为父母真正的儿子,也就不能成为国家的儿子。”心中有他人,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礼仪。儿童心中有他人,将来走上社会,才会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要养成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就要从小教育,最重要的是:

1.要让儿童从孝敬父母开始,学会爱别人

家长可以要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例如,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为父母献上一首歌,说一句祝福的话。孩子会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得到长辈的喜爱,得到成人的赞赏,从而强化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

老张有个独生子,但他注意培养儿子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好品德,并在平时有意识地察看他的表现,是否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有一次,老张同他在街上买了一盒巧克力。虽说一盒,实际只有十五粒,数量不多。儿子又很喜欢吃,回去究竟如何处理,老张并没有想。但到家后,儿子却首先送了一粒给奶奶后才自己吃。老张欣慰地笑了。

不少父母认为好东西让给孩子吃,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殊不知,溺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为要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应从教导他们孝敬父母开始。

2.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幼儿早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了,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作为父母,我们在平时要尊老爱幼,热心助人,做关心他人的楷模,为孩子提供具体形象的学习榜样。例如,吃饭时为爷爷奶奶夹菜、晚上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揉揉肩,邻居家遇到困难时主动地去帮忙等。孩子是心思细腻的,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观察到,进而影响到他们。

3.不要迁就溺爱儿童

家长要让儿童认识到,他和家里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权,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喜欢,所以,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要适当地与他人分享,不能霸占。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也可以反问孩子:“要是别人也像你这样行不行?”另外,还要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让他的同伴到家里玩,将他的玩具拿出来与小伙伴一起玩,将好吃的给大家分着吃,这样,让他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破除自我中心的意识。

4.父母要经常与儿童沟通,让儿童知道父母的苦与乐

父母要平等地与幼儿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妈妈疲劳地回到家里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挤了两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儿水吗?”若是爸爸或妈妈从外面带回精美的点心,可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让孩子分点心。此时,家长应高兴地接受分享,表扬孩子礼貌、懂事的行为,让孩子养成好东西大家分享的习惯。

5.给儿童关心他人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儿童机会来练习关心他人的方法。父母可以主动向孩子寻求帮助,让孩子参与到照顾老人,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秀行为,家长应不吝夸奖,用鼓励的语言、动作、眼神等强化儿童关心他人的行为。

总之,父母要建立平等的、互敬互爱的家庭关系,要让儿童明白心中有他人是基本礼仪。父母不能永远围着孩子转,不能让儿童从小养成吃独食的习惯。通过吃、穿、用等一点一滴的小事让儿童明白父母为了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与汗水,要让儿童理解父母所付出的心血。同时,让儿童知道自己也有义务为别人付出关心和爱护,而父母也是需要孩子去爱护、照顾的。心中有他人的人才能担当起社会、家庭的责任,这一方面的教育关乎儿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