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请客人有讲究——告诉儿童家庭聚餐中的礼仪细节

宴请客人有讲究——告诉儿童家庭聚餐中的礼仪细节

有人说,餐桌最能展现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因为餐桌上无处不透露细节。因此,用餐时要想彰显自己的良好素养,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吃相,否则就会贻笑大方。毕竟,餐桌上的最主要活动还是吃饭。因此,我们在儿童还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文雅的用餐习惯。

一天,林先生和太太为儿子举办5周岁生日宴,这是一次中餐聚会。

中餐讲的是热闹,所以餐厅中摆了一张很大的圆桌。到6点的时候,大家都陆陆续续来了,还剩一位同事,林先生说再等等,就这样,在座的就开始闲聊起来。

这时,大家看到今天的小寿星——林先生的儿子已经吃起来了。他居然径直抡起圆盘转桌就转到自己面前,夹了一只基围虾放到自己的碗中,然后准备开始用手剥虾。此时,林先生赶紧打断他:“小伟,今天你是主人翁,大家都在呢。”听到爸爸这么说,小伟才作罢。林先生连忙道歉:“失礼失礼。”在座的宾客赶紧说:“小孩子都这样,没关系的。”

虽然大家都这么说,但林先生脸上还是火辣辣的,心想,看来也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了。

这一案例中,林先生目睹了餐桌上孩子失礼的行为:在众人还未动筷之前,便先转动转盘,过度取食,并想要用手直接接触食物。虽然主人已经为他解围,但孩子的这些举动还是给众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简单的“吃”中隐藏着很大的学问。吃饭过程中,小小的细节问题是他人给我们“打分”的标准。在对儿童的礼仪教育中,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用餐习惯是基础和前提。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告诫孩子,让其避免细节上的漏失呢?

1.注意坐姿

中国人常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如何摆正自己的坐姿,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告诉孩子:参加饭局,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即使你平时好动,好抖腿,也一定不要把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带到餐桌上,否则很可能会洋相尽出,甚至坏了大事。

2.坐稳后就不可小动作频出

一些孩子参加饭局,刚开始还羞怯或者扭捏,但随着和周围人熟识,便开始小动作频出,比如吃到开心时,脱去外衣、撸起袖子、敞开领口、挽起裤管、脱下鞋,以便减少束缚、通风透气。这种“土匪下山”的做法有损于自我形象,失敬于人。

3.告诉孩子不要用手当众整理发型

我们要告诉孩子,整理发型,应于餐前或餐后在化妆间、休息厅或洗手间内进行。这一过程当众曝光,会让人觉得浅薄,而且还妨碍他人。另外,摆弄你的发型时,他人是不便用餐的。当自己整理发型时,倘若发屑飞扬、发丝乱舞,则会令人极度反感。

4.不要随便使用餐桌上的牙签

在餐桌上虽然备有牙签,但却不一定非要使用不可。即使要用,也不宜当众“公演”整个过程。咧开嘴在其中捅来捅去,甚至以筷子或手指替代牙签放入嘴里连抠带扒,这些都是令人作呕的做法。万一需要剔牙,应以一只手或餐巾挡在嘴前作为屏障遮挡。对剔出来的东西应当悄悄进行处理,切不可当众“观赏”,甚至再次入口,或是随手一弹。牙签用毕即应立即取出,不要对其“恋恋不舍”,长时间将它噙在嘴里。

5.不要在餐桌上做某些不雅的小动作

我们要告诉孩子注意不要有这样一些不雅的小动作:

比如,餐前擤鼻涕或打嗝,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咀嚼食物时一定要闭着嘴巴,而不能张开嘴巴发出响声。喝汤时要用汤匙一勺一勺地舀汤进口中,而不能用嘴唇去啜汤,呼呼作响。如果汤太烫,可以轻轻吹一下或等它凉了以后喝,但决不要去啜。嘴里含有食物的时候不能向别人问话,要讲话必须先把嘴里的食物吞下去后再说。如果吃一口菜觉得太烫难以下咽,只能喝一口凉水,而不能把食物往外吐。骨头或肉渣之类,应当吐在手中再放在菜盘边,不应直接吐到菜盘上或桌布上。切不可用手指头挑鱼骨屑,那是有失斯文的。用过的金属餐具都必须放在菜盘上,而不能放在桌布上。

自古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驰名世界,中餐礼仪当然也声名远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父母应教导孩子,决不能只为了口腹之欲,而忽略了起码的礼貌和礼仪,并且,要让儿童学会从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因为这除了体现儿童个人的素养之外,更能提升用餐的品质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