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个善解人意的孩子——鼓励儿童多为他人着想

我要做个善解人意的孩子——鼓励儿童多为他人着想

一位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时候,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敬爱的王老师,希望您不要让我妈妈和我一起上学了,说句心里话,妈妈为家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思。妈妈天天有洗不完的衣服,中午哥哥回来前妈妈要把饭做好,哥哥一来吃完饭就要走,到了下午妈妈也要早点做饭,爸爸要从早上7点上班到11点才回来,妈妈还要去接爸爸,回来给爸爸做饭……我保证,我再也不调皮了……

当这位语文老师读到这里的时候,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孩子终于能理解家长的苦心了。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位同学的名字叫王刚,是学校四年级一班的学生,调皮捣蛋,成绩在班上是倒数。有一次,在学校又打伤了几个同学,作为班主任的这位语文老师只好把孩子的妈妈请到了学校,并让孩子的妈妈来学校陪读、管孩子。为了能让孩子继续留校读书,从当日下午起,这位妈妈便开始了自己的“陪读”生涯,每天家里和学校来回跑,妈妈为此痛苦不堪,王刚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此,他偷偷给班主任王老师写了一封信,乞求老师不要再让妈妈为自己陪读了……

从此,这名叫王刚的学生好像换了一个人,他开始认真学习,开始想对妈妈好,开始感激老师……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不少父母也都会感叹,如果我的孩子也懂得感恩,懂得理解别人就好了。

不得不说,现实生活中,不少儿童与周围的一些人发生矛盾,都是因为不懂得换位思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我们若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贴心、善解人意的人,就要在成长阶段对他们进行引导。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学会分享

在许多人眼里,帮助他人,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对自我的克制,但助人的过程同样能带来快乐。帮孩子体会与人分享带来的快乐,他会更愿意与人分享并帮助他人。父母应尽量避免给孩子树立负面的榜样。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之所以会自我中心,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有位家长这样是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有一次,朋友给我的儿子买了一顶帽子。儿子一戴,抱怨帽子小,戴着还觉得头皮发痒,一脸的不高兴,更没有主动表示感谢之意,弄得我很生气,朋友也一脸尴尬。等朋友走后,我就问儿子:‘如果你买了一个礼物送给别人,结果人家看到你送的东西一脸的不高兴,你心里会怎样想?如果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并大大方方地谢谢你,你是不是会很愉快呀?’儿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了,当天就打电话给送礼物的阿姨表示感谢,并为自己的失礼道歉。后来,儿子渐渐学会换位思考,没有我们的指点,他也能独立地面对别人的好意而主动说出感谢、感激的话了。”

3.给孩子提供练习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机会

例如,爷爷下班回来,爸爸帮爷爷倒杯茶,就让孩子为爷爷拿拖鞋;奶奶生病了,妈妈为奶奶拿药,就让孩子为奶奶揉揉疼的地方,或者为奶奶凉凉水;自己头痛时就让他帮按摩按摩太阳穴……日子长了,孩子会学会许多他应该做的事情。再如,上街买菜时,就让孩子帮忙拿一些他能拿得动的东西,有好东西吃就他让送给家人吃,或者邻居家的孩子吃。此后,孩子每碰到类似情况,就会如法炮制,慢慢就会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

4.对孩子的关心他人的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如,孩子擦桌子、扫地了,妈妈就要口头表扬孩子:“呀!宝贝长大了,知道疼妈妈了,今天能帮妈妈分担家务了”;当孩子与邻居小朋友玩时,将玩具主动地让给同伴玩了,就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真棒”,或者给孩子一个吻等。

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的心理品质要从细处着手,注重言传身教。当孩子变得善解人意后,不仅能更好地与人交际,也能在生活中保持更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