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个小朋友——如何引导孩子与小客人友好相处

我喜欢这个小朋友——如何引导孩子与小客人友好相处

家中经常会有小客人来访,比如,朋友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做客,或者孩子的小伙伴上门来玩。很多父母认为这是件好事,可以让孩子多一个玩伴,而孩子却不认为,因为出现了一个与自己争抢玩具和美食的人,也许还会分享父母的爱。所以,对于不少孩子来说,小客人是一个“外敌”。

教育心理学家分析,在家庭生活中,小客人的造访,可能让他们出现两个问题:

1.儿童不愿意和小客人分享物品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不欢迎小客人,是自私自利的行为,也为此头疼不已。然而,7岁以前的孩子的道德认识是直观的,并没有责任感,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年幼的孩子的行为,更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孩子。然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对孩子的这些不愿意分享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不能任由孩子的自私天性发展下去,否则,等孩子长大后,他们便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难以与人和谐相处。

2.儿童因为父母关注小客人而吃醋

在家里来了小客人时,大人难免会提到这位小客人,对这个孩子夸赞一番,而此时,我们的孩子就会吃醋。孩子吃醋,其实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这一点,在儿童的成长阶段是很常见的。

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对于成人的行为有时无法理解,所以,只要看到父母对某个小朋友好,夸赞某个小朋友,他们就认为自己会失去妈妈的爱,自然就会吃醋。

小凡今年4岁了,倒也听话,但是就是不愿意与人分享,这一点让她的妈妈很头疼。

小凡的父母兄弟姐妹很多,家里亲戚也很多。然而,小凡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每次家里来了小客人,她都会把自己的零食和玩具藏起来,生怕妈妈拿给其他小客人,而如果妈妈非要拿的话,她就又哭又闹,让在场的客人们十分尴尬。妈妈又气又无奈,已经训了小凡几次,但小凡还是屡教不改,现在看到其他小朋友来,甚至把房门关起来不让他们进来了。

妈妈觉得有必要好好纠正一下孩子了,所以有一次,妈妈说要和她玩个游戏,小凡欣然答应了:妈妈当主人,而小凡当客人,当小凡想要玩布娃娃时,妈妈拒绝了,并称这是妈妈的玩具。小凡要了三次,妈妈拒绝了三次,小凡很生气。妈妈这时说:“平时家里来了小朋友,你不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吗?其实他们也很难过啊,要是你愿意把玩具借给他们玩,大家不都很开心吗?”小凡马上去把她最喜欢的芭比娃娃拿出来,递给妈妈。妈妈也很愉快地把新布娃娃借给她玩。

在这次引导之后,小凡的表现好多了,家来再来了小客人时,她也豁达多了,也愿意把新玩具给小客人分享。就这样,小凡成了亲戚孩子们最受欢迎的一个玩伴。

这里,小凡妈妈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那么,具体来说,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小客人和睦相处呢?

(1)儿童不愿意跟小客人一起玩,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强,认为家里来了客人与自己无关,而如果我们让孩子明白,他也是家里的一分子,家里来了客人,他也应该发挥主人翁精神招待小客人,而且,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能获得友谊,那么,孩子是愿意分享的。

(2)年纪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时,父母要多加留意,但不必干涉。

(3)给小客人找玩具或图书时,不妨请孩子帮忙,说:“宝宝,去找个玩具,和××一起玩好吗?”并记得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

(4)妈妈在接待小客人时,最好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如果来的客人很小,妈妈要给小客人喂饭,就可以让孩子帮忙,这样他也会很高兴。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就可以夸赞他:“你真是个好哥哥(姐姐)。”他会很骄傲的。小宝宝睡着了,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小弟弟睡着了,你帮妈妈轻轻地把门关上好吗?”如果孩子帮忙了,夸他:“你真懂事。”

(5)当父母发现儿童不高兴时,应说一句:“我家的孩子也很厉害啊,在……方面就很棒。”这句话能安慰孩子,消除他心里的坏情绪,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公平对待孩子们的,不会厚此薄彼。

(6)当小客人来临时,家长不要拿小客人与自己的孩子对比,如“你要是有别人的一半好,我就谢天谢地”,这样的话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你越是比较,越是挑起孩子的不平衡心理,当这个小客人下次来做客时,他只会产生更反感的情绪。

总之,我们教育儿童接待小客人,不只是要让儿童学会接待礼仪,更重要的是希望他能明白,有些事物是不能独占的,分享才会获得友谊。但对于儿童不能分享的行为,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孩子随着年龄成长而活动范围扩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他会慢慢学会关心别人和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