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爸妈的关心——让儿童知道,父母永远是爱他的
人活于世,我们都需要爱,这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一种,人来到世界上,最初的需求是感受到来自生育了我们的父母的爱。随着我们不断成长、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增多,我们的归属感需求就更强烈,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免受到伤害,比如被人不留情面地批评,或者感觉被人排斥。当孩子压力过大或者精神极度疲劳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爱他的,是他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失意时,需要父母的安慰和庇护。而如果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孩子得不到心灵的庇护,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他可能去向那些根本不想取悦他的人寻求庇护,并可能通过危险的甚至非法的方式获得乐趣和身份认同。很多孩子离家出走、误入歧途就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和慰藉。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认知,但是他们依然需要来自父母的爱。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他们才会大胆地去成长,去实践,也才愿意把父母当成朋友。
那么,在教育中,我们该怎样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呢?

1.和孩子保持交流
交流沟通能力在促进人们社交健康、情感健康和个人成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父母不与孩子交谈,孩子可能将之理解成对他的忽视。家庭中的沉默会给孩子的自尊、自我价值感以及他对未来家庭关系的信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孩子在生活中受挫的时候,需要父母的鼓励,否则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家长应该接纳你的孩子的感受,这样一来,他就可能学会接纳、控制、喜欢或者应对自己的感受。另外,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现在心情不好,我想得到一些安慰。”
2.做他最后的庇护者
当你的孩子正处于困难时期,当他再也无法忍受、精疲力尽无法继续佯装坚强之时,他需要一个藏身之所。某个地方,某个人,成为了他最后的庇护所。在这里,他展示真实的自我;在这里——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没有人要他负责任,他可以被无条件地接受。在这里,他可以真正放松下来,因为他知道,有人愿意暂时分担他一时的负担,让他得到解脱,是他坚强的后盾。
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最后的庇护者,因为父母对孩子非常重要。虽然在某些时候或情况下,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情感储备,不能为孩子们提供其所需要的慰藉。这个时候,你不用对你孩子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而应该好好考虑一下,除了与他保持亲近外,他是否还需要你为他做些什么。要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其实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
(1)当你的孩子请求原谅时,请接受他抛来的橄榄枝,并尽力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2)为他提供庇护,并不意味着你永远对那些已经发现的有问题的行为视而不见、不理不睬。
(3)积极主动,想他之所想——预见他的感受,如果你认为他需要,主动给他以安慰。
(4)在没有压力的寻常时间里,找个机会开诚布公地告诉他,在他需要的时候,家永远是他最后的庇护所。
3.给面临压力的孩子以支持
压力不仅困扰着成年人,事实上,孩子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方面,他要承受来自自身生活中的事件,比如欺凌、学业压力和交友问题的压力。另一方面,他还受到心事重重、缺乏忍耐的父母所面临压力的间接影响。面对压力,他们可能比成年人更加迷茫而不知所措。
一位母亲说:“我过去认为我孩子挺好的。尽管他孤独了些,但他看起来生活得不错。我的生活也还行。我们之间交谈不多。后来,孩子进入小学后,他开始逃避一切事情。如今他不学习,整天关在家里,也不说话。我们的生活真的是一团糟。”
这个孩子的表现是压力过大造成的。如果你的孩子长时间地难过或者郁郁寡欢,超出了你的预期,或者变得富有攻击性,离群索居或者不愿与人交往,睡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过分依附他人,这时,他可能正感到痛苦难过,需要你对此采取一些行动。此时,家长必须做到采取一些慰藉他的行动,你可以及时告知他事情的变化及做出的决定,以便他感觉到没有失去控制。保持生活的常规不变,以强化他的安全感。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只有给予他足够的爱,他才会理解爱的内涵,才会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地成长,这不正是父母所希望的吗?做孩子坚强的精神后盾,他们才能自信十足地参与社会交往,他的成长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