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就要有上课的规矩——告诉儿童要遵守最基本的课堂礼仪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儿童只有遵循课堂纪律和课堂规矩,只有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学到知识,获得进步。所谓学生礼仪就包括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具有礼仪常识。学生尊师重道,遵守课堂纪律,可以促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关系,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约束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规矩的课堂是散沙。因此要想使课堂开放活泼,活而不乱,就一定要先落实好课堂教学规矩。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江先生的女儿姗姗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子。这天,江先生被老师叫到了学校,原来女儿在学校“犯事儿”了。事情是这样的:
上数学课时,上课铃已经响了,但姗姗还是磨磨蹭蹭地在操场走着。数学老师催了几次,她都跟没听见一样。数学老师有点生气,直接对着外面喊:“江姗姗,进来!”
姗姗这才入座。然而,老师已经宣布上课了,她还在和同桌交头接耳,老师真的生气了,点名批评了她。姗姗很不服气,竟然站起来问老师:“这么多人都在说话,为什么就说我?”
老师更加生气了,大声说:“江姗姗,给我出去站着!”
姗姗气冲冲地冲出教室,跑回了家。
其实,这场师生之间的“冲突”很大原因是姗姗没有遵守上课的纪律,如果每个学生都像她一样上课磨磨蹭蹭,上课了还不遵守课堂纪律,那么,老师就没办法上课。另外,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更是没教养的表现,所以,她才被老师勒令离开教室。如果她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上课礼仪,是能避免这场“师生大战”的。
对此,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学生在学校以及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这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课堂礼仪总结为:
1.做好上课准备
作为学生应该在预备铃响之前就进入教室,准备好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安静端坐,恭候老师的到来。充分做好上课准备,既为自己上好一节课打下基础,也是尊敬学业的表现,同时也是尊重师长、尊重别人、尊重整个集体的表现。
2.遵守课堂纪律
遵守课堂纪律,既是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珍惜学业与集体的行为。上课时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发言,不私下说话,不随便走动,不能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等。
3.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每个同学都有被老师提问的经历。该怎样正确、礼貌地对待老师的提问呢?请记住:
(1)回答问题时,应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老师未点到自己的名字时,不要抢先答话。
(2)起立回答时,姿势、表情要大方,不要故意做出滑稽的引人发笑的举止。说话声音要清脆,不要太小声,以免老师、同学听不清楚。
(3)当老师提问的问题恰好是自己回答不出而又被点到名时,切不可有抵触情绪和行为。这时应该勇敢地站起来,以抱歉的语调向老师解释说:“老师,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请原谅。”
(4)在其他同学回答老师提问时,不要随便插话。如别人回答错了,或者回答不出而老师继续面对大家提问时才可以举手,并在得到老师允许后,站起来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