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西才不要给别人——学会给予和付出的孩子才有好人缘
当前社会,很多儿童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吃饭的时候,孩子在前面跑,大人拿着饭碗在后面追,真是你追我赶,连骗带哄,好不容易才喂上一口。或者是孩子在玩玩具,家长站在旁边一口一口地送到他嘴里。其实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唯我独尊的心理。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那就是主动地给予,给予爱,学会爱别人,学会付出。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未来,他就像一张无字无画的纸,交在父母手中,为父为母的责任就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添色加彩,使之鲜活,充满生命,并且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而不能让孩子做一个“自私鬼”。自私的孩子在家里只知道向大人索取,不知道帮大人分忧,走向社会后也会只想让人家照顾他,不知道主动去关心照顾人家,一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无比气愤甚至于走向极端。这样的人,从个体来讲是不受社会欢迎的,从群体来讲则会缺乏沟通、缺乏谦让,最终势必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诚然,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却是害孩子,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因此我们家长对孩子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还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地给予,就要让孩子经历生活的磨炼,懂得索取和付出是相伴相依的,懂得主动给予别人才是立世之本。那么,家长应该怎样让孩子学会给予呢?
1.给儿童树立榜样
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学会做人的。成人是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良好的情感和行为一定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养成儿童与人分享的习惯
养成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是培养孩子主动给予的一个重要方面,愿意付出物质的孩子也就能明白给予的第一步。
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小孩子正常的表现。只有孩子在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之后,才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追根溯源,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要从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做起。此外,要想让孩子有慷慨的表示,可以给孩子买两件相同或相似的玩具,在他玩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主动征求他的意见,“你有两个同样的玩具,隔壁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咱们送他一个好不好?这样妈妈会很高兴。”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提出这种建议,孩子往往乐于接受。一旦孩子表现慷慨,就要给他积极的反应。但不能以许诺给孩子什么东西为条件,否则孩子的行为只是交换报酬,而不是慷慨。注意这些指导的时机和方式,孩子就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
3.增强儿童对爱心情感的认识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别人什么时候难过,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比如,别人摔倒了,我们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掉身上的泥土,问他疼不疼。父母要引导幼儿主动关注困难者,帮助别人。
4.让儿童体验爱,教育孩子学会给予爱
我们让孩子学会给予,最终目的就在于此,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并学会付出爱,有了对爱心的认识以后,必须采取行动。行动是关键的一步,父母应教给孩子相应积极方式。例如,小伙伴生病了,应该去看望他;小弟弟摔倒了,看到了就要扶起来。
当孩子有了爱心行动时,父母应该给予赞扬和认可,强化孩子良好的情感和行为。但对于一些年纪尚小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行为比较单一,对于他人的同情表现出的往往也是单一的行为。例如,看到一个小朋友哭了,好几个小朋友主动掏出小手帕为他擦眼泪,反而弄得那个小朋友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做才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别的方式表示对摔倒同伴的关心与帮助,如为他掸土,为他搬小椅子,询问疼不疼,给他揉揉等。
总之,在平时,家长应有意识地去引导教育孩子,爱孩子应爱得理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孩子就会主动地关心别人,并能主动给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很有必要,也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