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社交感到恐惧——帮助儿童调节和矫治社交恐惧症

我对社交感到恐惧——帮助儿童调节和矫治社交恐惧症

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因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敢与周围的人交往,逐渐产生孤僻心理,甚至开始对与人交往产生恐惧心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交恐惧症。可能我们都认为,只有成人才会患上社交恐惧,但其实我们的孩子是脆弱敏感的,曾经社交遭遇障碍或者一些生理因素,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社交恐惧症。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心理状态不健康者,相对于那些健康者,往往更难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无法从这种关系获得满足和快乐。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有社交恐惧症,我们一定要帮助其进行调节和矫治,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去。

“我特别害怕和陌生人说话,就连去楼下商店买东西我也不敢。我害怕看他们的眼神,也不知道怎么应付,所以一般我都让妈妈去买。前一阵我鼓足勇气去商店买东西,店员跟我说话时我太紧张了没听清,走出店以后才发现算错了价格,多收了我几十块钱,但是我犹豫了很久都不敢走回去跟她说。后来我自己哭了一场,不是心疼钱,而是对自己绝望了。”

“我才10岁,已经深度近视,但平时走在路上,我都不戴眼镜,因为我不想跟熟人打招呼,我并不是不喜欢他们,只是我一说话就紧张、结巴,不知道怎么开口。”

“我学习成绩不好,我的同桌各项全能,成绩优异,我不敢主动找她说话,我生怕她嘲笑我,不愿意跟我做朋友。”

很明显,以上三个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而社交障碍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这种恐惧主要是指在面对正常的社交场合,患者会表现出与周围环境、事物不相符合的恐惧、焦虑情绪。其实就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慌、胸闷、头晕、出汗,严重者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严重缺乏自信,对自身要求很高,但是却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这和成长经历有关,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无论孩子做到什么程度,他们给出的都是负面评价,没有表扬的时候,让孩子心理严重受挫。另一个极端就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替孩子包办所有事情,导致他们缺乏锻炼。

此外,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幼年曾遭遇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事件,也会增加孩子社交恐惧的风险。

社交恐惧症会影响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社交恐惧症的患者生活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中,无法像正常人那样享受社交生活的乐趣。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社交恐惧症呢?

1.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具备自信心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孩子,与人交往中,他们总是表现得很自卑,甚至躲着他人,走路时低着头,说话时只有自己听得见,不愿跟熟人打招呼,不敢正视他人的眼睛。这些表现都是社交恐惧和自卑心理在作怪。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就必须克服这一点。

高度的自信心意味着对自己信任、尊重和肯定。我们要告诉孩子,要把与人交往当成一种兴趣而不是负担,你要明白,现代社会,没有人可以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每个人只有在与人交往、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才会获得自我提高和发展。

2.帮助孩子完善个性品质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只要你拥有良好的交往品质,走出恐惧的第一步,就能受到朋友们的喜欢,慢慢地,心结也就能打开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3.引导孩子培养健康情趣

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有效地消除孤僻心理。闲暇时,你不妨带领孩子潜心一门学问,或学习一门技术,或者听听音乐、看看书,养养花草等。

4.家长可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家长要鼓励和带领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多与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并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借助家庭、学校、孩子的伙伴、亲朋好友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

面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切忌将其与同龄孩子对比或者辱骂孩子,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帮助并引导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孩子因胆怯而心理紧张,以缓解孩子的胆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每个人都有社交圈子,出去结交朋友是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一些儿童患有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会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每个家长都应该引起注意,做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