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引导儿童从小孝敬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引导儿童从小孝敬父母

中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所有优良品质的基础。一个对自己长辈都不尊敬、不善待的人,会是有爱心的人吗?因此,父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第一步就是孝心的培养。然而,现代社会,很多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围着孩子转,在这样的模式下,儿童很容易变得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地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有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

许多父母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他们就相当满意了。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举手让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辈们就觉得孩子非常乖。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了。

父母要想培养出好孩子,就必须在他们还是儿童时就改变以往溺爱孩子的教育模式。家长要从家庭美德入手,重视孩子的孝心教育。具体来说,我们应该这样引导:

1.言传重于身教,父母为儿童做好孝敬长辈的楷模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有位年轻的妈妈,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在做完家务后,给老人端来一盆热水,然后为老人洗脚。老人对这位年轻的妈妈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

她笑笑说:“妈,不累。”

这一幕被3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也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热水。可是男孩年纪太小了,一盆水对他来说太吃力了,以至于他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盆里的水都洒了出来,地面上、他的身上都是水,可是他笑得很开心,对妈妈说:“妈妈,洗脚。”然后把水盆放到妈妈面前,为妈妈洗起了脚。

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的确,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就是这样传递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逐步让孩子了解父母,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孝心

随着孩子身心的日趋成熟,培养目标的范围应不断扩大,培养目标的内容应逐渐增多。这种变化应体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下面,我们就给家长朋友介绍一下每个年龄段孩子可以达到的主要目标。

(1)3~4岁时,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年龄、工作,知道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关系;意识到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对爸爸妈妈有礼貌,听爸爸妈妈的话,不对爸爸妈妈发脾气;能向爸爸妈妈表示问候、感谢;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

(2)4~5岁时,知道爸爸妈妈做了什么家务;知道不去打扰忙碌中的爸爸妈妈,理解父母的一些情绪表现;能说一些使爸爸妈妈高兴的话;能将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拿给父母吃;礼貌待客。

(3)5~6岁时,知道爸爸妈妈的职业与对社会的贡献;在爸爸妈妈生病时,能给予关心;能预知爸爸妈妈的一些情绪反应;能做一些使爸爸妈妈感到高兴的事情;乐于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帮助爸爸妈妈招待客人;能制作节日小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对爸爸妈妈有信任感和自豪感。

3.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秩序——长幼有序

父母应事先确定一些准则,作为父母,不能轻视家中的老人。而孩子的什么行为可以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一定要坚持原则,毫不含糊。当孩子对他所知道的界限,以一种傲慢的态度肆无忌惮地进行挑衅时,要让他觉得后悔。不能让他们当面取笑父母,藐视父母的权威,甚至把父母当成出气筒而不受谴责。当然,批评孩子错误行为时,不要夸张,要就事论事,不要贴标签、戴帽子,要言简意赅。不要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没了,让对方厌烦。

4.孝心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说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身体力行,孩子才能效仿。那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相当普遍。很多妈妈在婆婆面前,不称呼“妈妈”,甚至在婆婆背后,称她为“老东西”,这会对孩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家长要从家庭美德入手,重视儿童的孝心教育。我们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空白的纸张,如何把这张纸描绘成色彩斑斓的蓝图,就需要父母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孝心,家长必须身体力行,让孩子去体会,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