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长辈要问好——让儿童学会恰当地称呼他人

见到长辈要问好——让儿童学会恰当地称呼他人

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不同的人用适当的“称呼”是被大众认可的一种重要礼仪。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交际通常自称呼而始,不妥当的称呼很容易让他人产生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谙世事,应酬场合,与人初次见面,就直入主题:“我今天来,是为了……”这样的开场白通常令对方感到不舒服,而你若使用恰到好处的尊称和敬语:“赵先生,您好,打扰您了……”,对方就比较舒服。

在家庭教育中,正确使用称呼是对每个儿童最起码的要求,是让儿童学会尊重他人的前提。作为父母,我们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时,也要告诉孩子懂得恰当地称呼他人。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眼看暮色降临,但是所处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里很是着急。

正当年轻人怔愣之际,有个老头路过。年轻人骑在马上对老人大喊:“老头儿,这儿离客店还有多远啊?”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而去。

但年轻人跑了十几里也没有老人说的客店,正在他暗暗骂着那老汉时,却突然省悟:哪是“五里”呀,分明是“无礼”!

老汉在责怪他不讲礼貌!意识到这一点,他马上掉头往回赶,见着那老汉就翻身下马,叫了声“大爷”,没等他说完,老汉就说:“客店早已过了,你要不嫌弃的话,就到寒舍借宿一宿吧。”

青年人问路,一开始开口不逊,直呼“老头儿”,让老人很反感,因此白跑了十几里路;而当他省悟有“礼”时,老人不等他再说,就留他住宿,解他一时之困。由此可见交往中合乎礼仪的称呼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的风尚,因此对它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

作为父母,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儿童掌握有关称呼的基本礼仪:

1.要合乎常规

常规称呼,即人们平时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但合乎常规的称呼,也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比如,在中国,晚辈不可直呼长辈的名字;而在欧美国家里,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是很正常的。

我们要告诉孩子:要礼貌地称呼他人,对年长者要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对同龄人中的年长者要称呼哥哥姐姐,相反则称弟弟妹妹。如果称呼错了,应及时向对方表示歉意并改正。

2.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人们称呼上的习惯也不一样。

3.要入乡随俗

我们在使用称呼的时候,还要考虑入乡随俗的问题。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国。倘若习俗不一样,称呼往往不大一样。

4.要区分具体场合

在称呼的具体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区分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不同的称呼,在党和政府内部,大家通常互称同志。但是在国际交往中,面对外国友人的时候,就不能称呼人家同志了吧,而应该称呼人家为主席、总理、部长等,以示场合有别、身份有别。称呼,实际上是表示身份有别的一种常规做法。

我们要在生活中根据时间、节庆、场合等,引导孩子适当选用称呼加问候的形式向父母、长辈致意。比如早起时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新年遇到邻居时说“叔叔阿姨,新年好!”态度要亲切诚恳,称呼时声音不要太响、太生硬。

5.不要给其他同学起绰号

朋友或同学之间可以称呼姓名或者称呼“名”,这样会显得有礼又亲切。“喂”“嘿”这样的称呼常常会让人反感,更不能用“绰号”和“外号”代替称呼,这样会影响朋友感情和同学关系。

在称呼他人的时候,这四条规则都很重要:遵守常规、区分场合、入乡随俗、尊重习惯。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于尊重被称呼者的基础上的。

平时,我们所常用的称呼方式都有哪些呢?我们在一般性的交际场合里所使用的通常都是常规性称呼。此类称呼,大体上共有以下五种。

第一,行政职务。例如,“李校长”“××局长”“何总经理”“刘董事长”等,这些都是我们所称的行政职务,即官衔。

第二,技术职称。称技术职称,说明被称呼者是该领域内的权威人士,暗示他在这个方面是有一定造诣的人。比如,“李教授”“王会计师”等,就是技术职称。

第三,学术头衔。这个跟技术职称不太一样,它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头衔,如“金院士”。这类称呼,实际上是表示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地位如何,涉及其学术水平和学术水准的问题。

第四,行业称呼。和外人打交道的时候,如果你知道对方是什么级别的话,你就可以此去称呼对方。不知道的话,那就得使用行业称呼了,如“解放军同志”“警察先生”“医生”“护士小姐”等。这些都是行业称呼,是我们平常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类称呼。

第五,泛尊称。泛尊称,更适合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况下使用。例如,称未婚女性,可以叫“小姐”;称已婚女性的话,就可以叫“夫人”,也可以叫“太太”;称呼男士的话,可以叫“先生”;不分男女的话,可以叫“同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除了性别差异外,它们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称这类称呼为泛尊称。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父母要让儿童明白,在称呼他人应时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大而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