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不要打压我——儿童在社交中的自信来自父母的肯定

爸爸妈妈不要打压我——儿童在社交中的自信来自父母的肯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在这一殷切的希望下,不少父母在儿童还在幼儿园时就严加管教他们,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看,认为这样能督促孩子进步,结果却适得其反。在父母长时间的打压下,不少儿童认为自己毫无优点,甚至产生严重的无用感。这些孩子有这样一些表现:有些孩子在人群聚集的场合无法参与谈话,想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但又张不开口,甚至害怕自己的发音不准。他们开始讨厌自己,认为自己很没用,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他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些孩子往往十分脆弱、常常自卑、又极力压抑自己的恶习;他们摆脱不了挫折的阴影,或者干脆躲在阴影中看这个世界。

其实,家长都希望教育出勇敢、坚强的孩子,但这首先需要我们对孩子的肯定,这样,他们才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优点,也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吴老师最近遇到一个家长,这位家长在离学校不远的某单位上班,她每天都等吴老师下班,然后跟吴老师一起回家。其实,吴老师明白,她是想跟她儿子的老师多聊聊。

一路上,吴老师总是听到她在埋怨她的儿子,基本都是情绪发泄。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她的儿子自从上了初一后,好像开始把家只当成一个睡觉的地方,也很少和父母交流,平时让他做什么,也只敷衍了事。

吴老师一直听着,等到她讲完后,吴老师就反问她:“其实,你遇到的这个问题,我听不少家长说过。孩子到了青春期后,独立性增强,他们比从前更需要肯定和理解,先不说这个,你说说你儿子的优点吧。”

“吴老师,您真会开玩笑,他哪有优点,他身上都是缺点。”

“是吗?您儿子是我的学生,我比较了解,你儿子学习成绩很好啊,对人很有礼貌,长得也很帅,乐于帮助人等。”听着吴老师的话,她一一点头。

“现在,您应该知道您的儿子为什么不和您说心里话了吧。家长只有把孩子当朋友,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孩子心连心,孩子才会愿意和你打开心扉。”

从那天以后,这位家长再也没为儿子找过吴老师。

生活中,有多少家长和案例中的这位家长一样呢?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给予的安全感,而这一份安全感的重要表现就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如果我们紧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看,无疑是对儿童自信心的打击。为此,儿童教育心理学家建议我们父母做到:

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古语有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历史经验值得汲取。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孩子也是在不断进步的。而同时,孩子对于父母的态度是很在意的,假如你的孩子进步了,你一定要赞扬他,而不是用老眼光来看待他的缺点。

圆圆和芳芳是很好的朋友,今年他们上初一,且被分到了同一个班。这天,芳芳来圆圆家玩,圆圆妈妈就留芳芳在她家吃饭。吃饭期间,自然提到了其中考试成绩的问题。芳芳说自己这次考试满分。

一听到芳芳这么说,圆圆妈妈就开始数落圆圆了:“你就不能和芳芳学学?她怎么就那么优秀,你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又不求上进,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回房间去好好想想去,我不想看到你这个样子。”

虽然不是第一次遭妈妈训斥,可圆圆觉得好没面子,只好自己回了房间。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过圆圆这样的遭遇。一些父母,根本看不到孩子的进步,总是拿孩子的缺点说事,并且,还当着其他人的面,这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明智的父母则不会如此,他们会看到孩子身上的点滴进步,在孩子有任何一点的进步时,他们都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注。

每一个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要告诉孩子,只要他努力了,无论成绩如何,都是好孩子。

事实上,孩子对于自身的进步也是十分敏感的,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认同,如果我们总是负面评价孩子,对孩子的进步却毫不在意,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了。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并进行表扬,孩子的心灵就会得到阳光的沐浴,进而敞开心灵,把父母当成最好的朋友。而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最基础的保证。

第二,要全面地看待孩子。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而没有全方位地了解孩子。你发现没,你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的人缘却很好,别人总是愿意和他交朋友,对于这点,你夸赞过他吗?

第三,要客观地看待孩子所做的事。无论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你都要从事情本身评价,不做人身攻击。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刻板印象”的概念,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家庭教育中,我们要看到孩子点滴的进步,要学会从多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加深亲子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

第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在生活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总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作比较,更不要贬低孩子。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不要单纯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夸奖来满足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上让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得越多,收获得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