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学——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儿童哭闹怎么办
孩子开始学校生活,意味着要和很多陌生的小伙伴和老师一起生活。在开学过渡期,家长朋友们如果引导得不好,很容易导致孩子对学校生活不适应、学习跟不上、无法融入班集体甚至厌学,给他的心理带来很大的阴影,所以家长们对此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
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孩子在上学前,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其中心理准备尤为重要。我们总是听到有父母抱怨孩子上学以后很难适应,其实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父母的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乐乐今年4岁,今年刚上幼儿园。
傍晚,妈妈去接乐乐,看到儿子的时候,妈妈发现乐乐一脸泪水,她便询问老师儿子在学校的情况。
“你就别提了,其他小朋友都还算挺乖的,虽然也哭着要妈妈,但是就只有乐乐一直发脾气,而且还跟其他小朋友动手。”
晚上回家后,妈妈问乐乐:“我知道乐乐肯定有不开心的事,所以才发脾气的是吗?”
“我不想上学,我想跟着妈妈玩。”乐乐一说完,就扑向妈妈,抱着妈妈的腿不肯放。
妈妈看到儿子这样,心里一酸,也差点掉下泪来,夜里,她好不容易将乐乐哄睡着,还听到儿子嘟囔:“妈妈不要走。”
这里,4岁的乐乐之所以会在幼儿园大发脾气,是因为他对生活环境——从家庭到学校不适应。除了这一阶段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升初的孩子,都有这些情绪上的变化,但年纪小的儿童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情绪更为强烈。
具体来说,儿童情绪的变化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不适应新的环境
儿童面对新环境,难免会不适应。尤其是那些需要寄宿的儿童,会产生饭菜吃不惯,环境不熟悉等问题。对此,父母要给儿童打好预防针,给予适当的鼓励,可帮助儿童勇于面对而坚强忍耐。
2.人际关系的改变
任何一种环境的改变,对儿童冲击最大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动。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儿童难免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惊慌感,对此,父母要鼓励儿童多与人交往,尽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3.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变动
儿童越来越大,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也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
以幼升小阶段为例,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的学习要求更高,因为幼儿园阶段主要以游戏和玩乐为主,而到了小学,则需要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有的儿童因为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跟不上,一下子很难适应,出现坏情绪也是很正常的,这需要一个磨合期。家长们也不要给儿童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应该多鼓励和引导儿童根据小学教学的特点,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探索、思考,及时预习、复习课堂知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制订各阶段的学习计划。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措施外,我们家长最好在儿童即将进入新环境之前,对其做好心理准备工作,让儿童“热身”,这样,儿童不会显得局促无措。以进入幼儿园学习的儿童为例,如果你能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入学,就容易奠定儿童升学成才稳健的心理素质,儿童也会因为热爱新学校,而变得身心健康、蓬勃向上。如果忽视了培养儿童的入学适应能力,有些心理脆弱的新生就难以融入新的学校生活,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对于其他阶段的儿童,父母要对其进行学习和心理上的双重“预热”。例如,一些家长认为,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是中小学暑假生活指导的“空白”阶段。有些儿童认为可以趁机痛痛快快地玩一下,放松一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儿童即将进入初中,如果过度放松,很容易荒废学业。家长除了要帮助儿童做好一定的课程熟悉工作外,还可以带儿童到中学熟悉环境,了解中学的情况,结交中学生伙伴,介绍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情况。
当然,其实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儿童,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难免是喜忧参半,一半充满期待,一半又对未知世界心存忧虑。他们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也会感到陌生而不知所措。不少家长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面对儿童产生负面情绪,不清楚应该如何消除。事实上,儿童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新的环境,并适应更紧张的学习生活,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总之,作为父母,面对儿童在家校衔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妥善安排儿童各种准备,让儿童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最大程度减轻负面情绪的产生,让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