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与大棒

14.胡萝卜与大棒

“所以你是个作家啊。”她说着,戳了一根法兰克福小香肠,“你知道,我特别想当个作家,但我知道不可能。我缺乏自制力。”

我以为,得把她绑在椅子上,用皮鞭狠抽一顿,才能补上她缺少的东西,但我只咕哝了几句无伤大雅的场面话,就去找葡萄叶包饭了。人人想当作家,可又缺乏自制力,这倒是好事,因为这个行业本来就够拥挤了。

设想一下,假如每个做白日梦的人,都想在书的封面上见到自己的署名,于是都把纸卷进打字机里,开始在空白纸上打字;假如所有人都是厚脸皮,一旦开始写小说,写得惨不忍睹却非要写完;假如每个人只要有点想法就想把它发展成情节,然后坐下来非要写成小说。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哎呀,老天爷,我们会面对堆积如山的各类作品。姑且不谈那些因为文学作品产量剧增而被迫化为纸浆的树木,只为收到这些稿件的编辑想想,他们要读的稿件本来就已经太多,永远也回复不完。可还要把他们的阅读量加十倍、二十倍、两百倍,想想看,那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悲惨?

这位先生,您缺乏写作的自制力,是不是?

很好,您继续缺乏吧。

啊,但是你,敬爱的读者,是不一样的。老实说,你是作家,不是鸡尾酒会上那种欠揍的家伙,或者打个照面就再也见不着的人。我绝不会打击你,让你丧失写作的信心。显然,你对写作这项工作态度是认真的。你不是买了这本书吗?你不是正在读这一页吗?如果这不算是你对写作艺术的承诺、对写作技巧的磨炼,那又算什么?

我一直相信,对绝大多数作家而言,不管他如何成功,如何多产,自制力都是个问题。为把工作干好,作家在很大程度上得靠自我激励,就如同那些小广告招聘的上门推销小玩意的年轻推销员,但推销员还有销售经理一大早鼓舞士气的讲话,而作家却没有,只能自我激励。最终,他还得用胡萝卜哄,用大棒抽,而他自己呢,就是那只拉车前行的老驴。

小说家尤其需要全面的自制力,理由很充分:你得艰苦工作很久,才能把小说写到成书的厚度。诗人写诗,有可能在几分钟里一挥而就。短篇故事,有可能只要在打字机前面坐上一次,也就写完了。不管是诗歌还是短篇故事,灵感可以带着作者完成作品。

长篇小说完全不是这样。单靠灵感不能完成写作,就像跑完马拉松不能仅靠速度一样。长篇小说家如同马拉松选手,不管沿途表现如何,只有坚持到最后,才会受到赞扬。对短跑选手来说,没有人(也许除了选手的妈妈)会在百米短跑之后,冲过去祝贺倒数第一的选手跑过终点线;同样道理,人们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打出一首诗或一篇短篇小说的最后一行,就像致敬征战的英雄那样冲他欢呼。

尽管这样,我还是认为,短篇小说作家如果想要创作更多作品,想要卖掉更多作品,完全需要采用“胡萝卜与大棒”策略。写完一篇故事,谈不上是什么惊天伟业,你还需要超强的自制力,苦思出一个又一个创意、磨出一篇又一篇的故事,持之以恒,坚持前行,达到这种故事类型的巅峰。

长篇小说作家的优势,在于长篇小说有内在的动力,一旦小说开了头,作家就可顺着小说自身的动力方向前进。早上起床后,他就知道当天该写些什么。而短篇小说作家则不然。他不得不持续创新,开发一个又一个新的写作方案,并激发出热情来完成。对先前已经完成的作品,他也要坚持不懈地推销,对于推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退稿,他也不能放在心上,不能让退稿干扰他新的创作。

使用自制力有什么诀窍?如何运用胡萝卜和大棒?是否有规律可循?

我确信一定有。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能总结出相关准则。我不知疲倦地写作这么多年,写出来的书,超过一个人正常的阅读量,人们觉得我是一个自律的榜样。可我呢,每次见到比我更勤奋的作家,就会自责自己的拖拉和懒散。我设想,这些人若与生物界自律的典范——蜜蜂、蚂蚁相比,无疑会自惭形秽。而蚂蚁呢,说不定会担心自己是在碗橱里乱爬的废物。若真是如此,我毫不惊奇。

在这方面,有如下几个小诀窍:

1.把写作放在首位。在行政人员训练方案中,他们都喜欢说美国钢铁公司总裁查尔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的例子。他对一个效率专家说,他很忙,没空听他的长篇大论,能否给他一个快捷的建议。“每天早上,”专家回答,“写出你必须要在当天完成的事项清单,按照重要性排好顺序,然后集中精力处理第一件事,在完成前别分神注意其他事。接下来再处理第二件事。在一整天时间里,一件件轻松做下去,做多少算多少。”施瓦布看着他,耸耸肩,问他这个建议值多少钱。“你先试一个月,”专家说,“再决定我这个建议值多少钱。”一个月后,施瓦布给这位专家寄来一张两万五千块钱的支票。

这位专家的建议当时有道理,现在依然有道理,对作家跟钢铁公司总裁一样有用。我建议你把写作放在每日清单的第一位。确保写作优先,在每天的进度完成前,别分神去关注别的事情。

2.为自己设定目标。每天我从早上开始工作,通常两到三个小时。三小时之后,我的注意力开始涣散,写作就变得很痛苦。不过,我的目标不是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写作,而是要完成多少篇幅。我通常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每天写五页。

倘若我在一小时之内写完五页——这种事情有时也会发生——我就会叫停。有时我会多写一两页,那是因为思路很顺畅,到该停的地方自然会停。但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义务把剩下的时间放在写作上。

另一方面,倘若我花了三个小时还没完成五页的规定目标,我也许会在打字机前多待一会儿,看能否完成进度。我绝对不会强迫自己,但我知道,倘若在当天剩下的时间里,我能写完五页,心里会好过些,因此我会尽量完成。

我通常能完成目标。一部分原因是我有先见之明,确立的目标容易做到。我很少觉得一天写五页对我有压力。倘若真有压力,我会相应调整进度。但就算进展顺利,我也不会像流水线作业那样为加快进度而抬高目标。我的目的不是给自己做耐力测试,而是完成工作。

3.专注当下。我能集中精力干今天的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能专心致志做好这一件事。倘若我总担心明天的工作,或是下周二的工作,今天的工作我就无法做到最好。倘若我还在写一个短篇小说,我不能让自己分神去想其他事务,比如,下一篇故事要写什么啊,该把这篇小说投到哪里去啊,倘若被退稿我该如何啊,倘若这稿子卖掉了,稿费该怎么花啊,等等。我今天只能做今天的工作,何必浪费自己的精力呢?

4.埋头苦写。我时常确信,自己干的事只是把极好的印刷纸张变成废品而已。有时这感觉是对的,有时则是自己的错觉。只是一旦产生这种感觉,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

我发现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把故事写出来。写完了,倘若结果证明我写的真是一堆废话,再把它扔掉也不迟。这种事有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觉得自己刚刚打好的句子很烂,就很难坚持写下去。但我经常发现,头一天感觉似乎写得很烂的作品,第二天再看,却觉得非常完美,或者至少不会比作品的其他部分差。就算到了第二天早上,我终究还是把它给撕了,至少我还是干了一些工作,我创作的内在动力没有受到干扰。

5.不要过分苛求。任何艺术家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反复推敲。日复一日,为锻炼出自己的写作技艺,我总是非常认真。但如果过分苛求,会让自己绷得太紧,反而不能放松下来,无法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这一点有个故事可以说明。两个退休的老先生相遇,其中一人抱怨说他最近闲得快疯了。“你要培养一个爱好,”另一人说,“让生活有点乐趣,让自己活得有点意义。”

第一个人持怀疑态度:“你是说玩玩藏书票?打打毛线?怎样才算是爱好?”

“告诉你,”另一人说,“什么爱好都无所谓,只要有就成。比如我的爱好,碰巧就是养蜜蜂。”

“养蜜蜂?你住皮特金大道(Pitkin Avenue)两间半的房子里养蜜蜂?你养了多少只?”

“哦,很难说,大概两万只吧。”

“你养在哪里?”

“雪茄盒里。”

“可是……可是,他们不会挤伤,或者死掉吗?”

“那又怎样?听着,这只不过是个爱好而已。”

这只不过是本书而已,我一遍又一遍地这样告诉自己。有时你会觉得这本书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觉得这似乎是你存于世间的理由,可你不必过于认真,这只不过是印在纸上的一些字句、只不过是一派谎言。听着,这只不过是本书而已。

压力得到释放。知道这不过是本书,知道帝国不会因为这本书而崛起或灭亡,我就能正常呼吸,写出东西来。

啊哈!

这些可是我从事这个职业的秘诀,欢迎拿去试试。我向你们保证,它们对我很有用。正是勤勉地应用这些秘诀,才终于把这篇文字写完,等会儿就可以寄走了——只不过已经超过截稿时间两周而已。

听着,这只不过是一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