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当“好好先生”
我一般很少讨论关于希特勒的笑话,但我不时会想起一个夜店老笑话。据说,那是1945年的春天,希特勒躲在碉堡里,坏消息蜂拥而至。德军在各条战线都全面溃退。盟军正在向西部推进,苏联军队已经到了柏林的外围,号称将延续千年的第三帝国,正在走向崩溃。
“行了!”希特勒咆哮着,“行了!他们太过分啦!从现在起,不要再当‘好好先生’了!”
哈哈!不说笑话了,同学们,今天主讲的课题是动机。在我看来——有问题吗,阿诺德?
您可以给动机下个定义吗,老师?
我想可以,阿诺德。动机是内在的驱动力,它给你的小说角色提供看起来可信的理由,使他按照你的设计来行动,从而使你的小说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写作动机也不是想当然的,随便什么都是动机。比如蓝眼珠,那不是动机。你说你的角色是蓝眼珠,那就随它去好了,你没有必要解释他母亲也是蓝眼珠,他母亲的祖辈来自瑞典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每个人都是蓝眼珠等等。你非要啰唆这么多,也没人拦着你。但一般而言,读者通常接受你给角色定下的长相,在相貌问题上,读者相信你的话。
但是,这个角色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愿望想复仇、想平反冤屈、想找个好工作、想偷车,或者其他什么你要他去做的事,你得给出动机,否则就不能让读者信服。读者会接受普通平常的事。比如说,你的主角是会计,他若列上一堆数字,不会引起读者的质疑,因为在表格里列数字是会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可这个会计若赶往英属哥伦比亚去扑灭一场森林大火,或者跑到那里纵火,你最好要给他一个这样做的理由。
那么,是不是只有角色做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才需要动机?
嗯……我感觉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看法。实用一点说,在叙事的某些关键点上,读者也许想知道角色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或根本不做。这时候,动机就很重要了。
我在创作生涯中,就有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充分动机的艰难时刻。我记得有一次,我接连几个月都写不出东西,因为我想不出一条理由,让笔下的角色有强烈的动机合乎情理地去做某件事情。脑子里勾勒不出情节,也塑造不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一次,我几本小说同时写,结果全都写到差不多六十来页就半途而废,我思路枯竭,想不出一个理由让笔下的人物继续行动,也想不出他们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你想说什么,瑞秋?
没什么,老师,很高兴你现在状态好转了。
嗯,谢谢你,瑞秋。我刚才说到哪儿了?
没关系。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可以很好地用来说明,一个技巧精湛的作家,如何将动机赋予书中的角色,让我们相信他们行动中那极强的戏剧性。你们有多少人读过罗伯特·B.派克(Robert B.Parker)[19]的《荒野》(Wildness)?读过的人请举手。有谁读过吗?阿诺德?
老师,我猜大家的普遍感觉是:为什么要买精装本的悬疑小说?
我明白了。
嗯,既然你们自己没机会读这本书,那就让我跟你们讲讲吧。这本书的主角名叫阿伦·纽曼,是个作家。他爱好跑步、举重、保持体形。二十年来,他一直深爱着妻子,虽然他们的婚姻颇为乏味。
一天,他从健身房慢跑回家的路上,目睹了一桩谋杀案。作为一个有荣誉心,也在乎外界对自己评价的人,他去了警察局,并且同意指证那个凶手——一个臭名昭著的恶棍。可他从警察局回到家,却发现妻子被人剥光衣服,绑在卧室里,是那个恶棍借此警告他。尽管他妻子没有遭受强奸,但从目光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侵犯。
纽曼的荣誉准则动摇了。他不顾警方对他的鄙视,撤销了指证,只想回家守着妻子过日子。但更麻烦的是,他意识到,妻子被人捆绑、惶然无助的场景显然催动了他的性欲。此外,妻子遭人欺凌时他表现出的无能,让他很难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也加剧了妻子用各种方式对他流露出鄙视态度的倾向……
有问题吗,艾娜?
你是想说他妻子是个很烦人的女人,对吧,老师?
谢谢你,艾娜。
接下来,我们来看派克赋予角色动机的高超能力。他让纽曼夫妇为消除心中的耻辱,展开复仇行动。他们决定自己来执法,用非人的方式把这恶棍给杀掉。他们的报复有点小题大做。虽然他们的对手确实是杀人犯,但对纽曼夫妇,只是威胁了一下而已。
派克先生先设定好环境和角色,然后让情节自然而然地开展下去,而行事动机随之逐步赋予角色,每次刺激他们一点点。杀掉那伙恶棍的主意,是纽曼在一次酒后提出来的,他是为了表现自己男子汉的气概,一时逞能说的话。但他妻子却抓住这个主意不放,她想杀死那些混蛋,非常坦白地说出自己的这个愿望。而纽曼的朋友、酒吧老板克里斯·胡德听后,对这个主意很感兴趣。
胡德这个角色很重要。他在战争时代杀过人,相当喜欢那种感觉。那之后许多年,他的生活一直没什么起色,纽曼夫妇的复仇计划让他有机会重新体验那种刺激。而且,胡德有此方面的本领,有他相助,整个复仇计划变得较为可行。
纽曼夫妇希望尽快把这事解决掉,杀掉仇人,就此了断。可胡德却以慢慢折磨对手为乐,主张采取拖延战术——若有可能,他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计划这件事,仔细勘察,反复排演。因为一旦这事儿完了,他的人生就不再有价值。这是派克情节设计的高明之处。很多复仇小说都有这个问题:既然复仇是角色行动的动机,那就迅速复仇,这符合逻辑,可是,这样一来,也许书才写了两万字就戛然而止,结尾也难以让人满意。倘若作者乱绕圈子,不肯让角色马上复仇,读者也许会觉得不解,想弄明白角色为什么不明快一点,不直截了当地复仇了事。而胡德的徘徊不前,则犹如哈姆雷特那般,是合理的。对此感到沮丧的是纽曼夫妇,而不是读者。
就在这关头,派克先生又推动了一下情节。虽然我们能接受纽曼夫妇的复仇动机,但他们希望复仇,与真的去复仇,是两码事。复仇也许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夫妻关系,但是,为了巩固婚姻非得去杀个外人,这种牵强的理念,恐怕不是《亲爱的艾比》(Dear Abby)[20]提倡的。事实上,对这伙不知不觉被人当成猎杀目标的恶棍,我们难免会有所同情。
没问题。我们发现,恶棍为保险起见,雇用杀手,想杀纽曼灭口。我们见到这个杀手,是他在计划犯罪之时。但结果他却被克瑞斯·胡德杀死在纽曼家门口。我们前面看到,一到夜晚,胡德就一个人在纽曼门前晃荡。当时显得荒唐的守夜举动,现在看来则是合情合理的。
派克先生进一步拉升情节,让角色危如累卵。现在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局面,因为恶棍在获悉首次谋杀行动失败后,又雇了一名杀手。这一事件让纽曼夫妇认识到,对方是玩真的,他们不得不严阵以待。
这时,小说场景转至荒野,那个恶棍带儿子去荒野打猎,随行的还有那两个羞辱过纽曼太太的手下。我们的三人组追踪而至。正是在这荒野之上,胡德得以尽情释放他的战斗激情,施展他的战斗谋略。他的猎杀本领从未这样高超过,但他在此又开始游移不定,放过了几次可以轻而易举猎杀对手的机会,因为他无法忍受这个猎杀游戏的结束。
最后,胡德在与恶棍的接触战中身亡,纽曼也被恶棍认出。紧张局面再次升级,恶棍识破纽曼身份,肯定会不死不休地追杀纽曼,而胡德的身亡,使纽曼夫妇顿失武力保护。现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可夫妇俩或许根本就没有对抗的力量……
就在这关头——
瑞秋,有问题吗?
别把故事全剧透了,布洛克先生。
我绝无此意。就算我把情节大意讲到故事的结局,也毁不了这故事。因为《荒野》的魅力不只在于发生了什么,还在于事件情节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在于角色如何行动与反应,其行动与反应又是如何影响到他们自身的。
今天的时间差不多到了。希望你们能了解,作者驱动角色行动的能力,会影响读者对故事的感觉,让全书布满悬念,使我们关心角色的命运。若还有时间,我们还可以讨论此书其他的一些元素——比如,对雇用杀手与他的女人之间关系的描写,虽短小却很精彩,正好与纽曼夫妇的关系形成强烈对比。我希望你们读读这本书,自己去领悟。
我也希望,我在这过程中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阿诺德。
什么问题,老师?
“为什么要买精装本的悬疑小说呢?”我确信你们不难发现我这么做的动机。我最近正好有一本精装本悬疑小说要面世,各大精品书店均有销售。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去买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