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情节这件事

29.情节这件事

亲爱的布洛克先生:

你的《作家文摘》专栏,我每期拜读。你在专栏里说情节是小说最重要的元素,我对此无法理解。假如你所言为真,那么这对初习写作的人来说,真的非常不利。我投入大量时间,苦心孤诣写出来的作品,屡遭退稿。编辑批评我的故事平庸俗套,解释我的情节有哪些问题。但几个月或者几年后,我总会在一家主流杂志上,看到一篇情节与我类似的故事,差别只在于作者是有名的作家。因此,我不认为情节有你声称的那么重要。或许它只是个写作风格的问题。我的文字没别人那么流畅,可老天知道我是如何努力。或许,正如我强烈怀疑的那样,问题主要在于我不认识相关人士……

我觉得,问题不在于你不认识相关人士,而是你要拿什么样的作品给他们看。这里顺便提一下,上述这封信是我编的,但它确实反映了我收到的不少读者来信的呼声,也反映了这些年来我自己对情节这个问题的思考。多年前,我曾帮一个文学经纪人看稿,以此谋生,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对业余作家的投稿给出批评建议。他们来稿时都会随信附上审稿费。有高手指点我,每封回信都要强调来稿的故事情节有问题,而不要说作者的写作能力不行,这样一来,就能鼓励他们多投稿——还有更多的审稿费。

我当时不以为然,觉得这显然是废话。我看到的东西,作者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可我当然不会告诉他这一点,而是跟他讨论他的故事情节有哪些根本上的问题——尽管我一直知道欧·亨利(O.Henry)[17]写过情节类似的故事,写得很好,谢谢。我开始怀疑情节是故事中最不重要的一环,真正的问题是作者能不能写。

当然,基本的写作能力很重要。组织文字和写对白的能力是小说成功的关键,倘若作家这方面的能力不能在第一页就展现出来,下文就没有必要看下去了。我最近参与评审《作家文摘》短篇小说征文比赛的参赛作品时,更加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参赛作品我看个一页半页,就知道作者写作能力如何,能否在比赛中拔得头筹。

但有些作者还是把我给愚弄了。他们的文字根底不错,在行文和对话中也有闪光之处,我一路读下去,差点觉得最后获胜的作品,就在我手里。然而,很可能,我读完之后,会耸耸肩、叹口气,或者骂几声,咆哮几句,就转身看下一篇参赛作品去了。其原因,多半是情节太失败了。“没有冲击力!”我骂道。“没有戏剧冲突!”我咆哮。“没有故事!”我哀叹着,把这篇让我不爽的来稿撕成两半。

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让我对这个古老的真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情节是故事最重要的元素。实际上,情节就是故事。除非情节奏效,否则你看到的只是一堆无意义的文字。

且慢,这岂不矛盾吗?我们看到,同样的情节,作家们处理得很成功,而我们却不行,而这并不总是风格的问题,也与你认不认识相关人士无关。那到底是什么问题?

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我想,这是混淆了情节和创意的区别。在我看来,创意是故事的前提。情节则是构造方法,把你的创意转化成小说。

有时,如果创意足够出色,其本身就能让作品成功。尤其是超短篇,所有文字基本上阐述了的就是创意本身。比如,在《作家文摘》的竞赛中,我把一个极高的名次,授给了一篇寥寥数百字的作品,因为这故事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且构思完全原创,结构安排得当,但毫无疑问,它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它有极其出色的创意。

或许,通过分析一个恰当的例子,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区分情节和创意,弄清情节对创意那种虽然微妙却很重要的影响。我最近读到的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18]的小说,就是很好的例子。特雷弗先生是位非常杰出的爱尔兰短篇小说作家,现居德文郡,对于他的作品我不遗余力地推荐。他的小说不仅引人入胜,非常感人,而且在取材和主题上几乎有无限变化。他的故事不是类型小说,唯一的共同点是始终不渝的高品位。

啰唆了这么多,我打算在此挑选特雷弗先生一篇写得极好的作品,通过解剖分析,来让你明白情节的重要性。这篇作品是《最后的愿望》(Last Wishes),出自他的小说集《丽兹天使》(Angels at the Ritz)。该小说集收有他的十多篇作品,由企鹅(Penguin)出版社出版。

该小说情节如下:

阿贝克伦比夫人是个老太太,患有忧郁症,生活孤寂。她很少离开卧室,生活由一群忠诚的仆人照料。仆人们忠于职守,也喜爱自己的工作。她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个医生,他定期来检查老太太的健康情况。

突然间,阿贝克伦比夫人意外死了,仆人们面临丢掉饭碗的危险。这时他们中间有个人意识到,只要外界没人知道老太太去世,他们就可以继续像原先那样生活下去。自从老太太的丈夫二十年前死后,就没人来这里看望过她。只要把她葬在庄园里,当她还活着,他们就能一如既往,继续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假如能防止医生揭穿这个骗局的话。

这就是故事的创意,也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很有原创性。但是,《最后的愿望》之所以如此出色,关键还在于特雷弗先生高超的写作能力。文体风格与人物塑造都很有分量,情节铺陈的技艺更是熠熠生辉。

故事从介绍阿贝克伦比夫人的生活开始。我们先获悉老太太的一些生活背景。接下来,仆人们轮流登场,每人大约一段左右的描述,让我们得以了解,为何所有人都觉得在老太太家的工作非常理想。管家普伦基特跟女仆廷德尔有一腿;两个园丁沉默寡言,默默工作正投其所好;厨师一辈子就会做那种大锅饭,偏偏大家都爱吃,她自然乐在其中。我们很快就会喜欢上这些人物,喜欢他们其乐融融的交往方式,希望这些人能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接下来我们见到阿贝克伦比夫人。她吃完早餐,看了一封信,突然追忆起她丈夫的死,就静静地死在床上。她死得安静平和,并不让读者感到悲伤,因为多年来她一直等待死亡这一天,这样就能与丈夫在天堂团聚。

她的死亡让仆人们大为震动,尤其是普伦基特宣布,阿贝克伦比夫人修改遗嘱的流程尚未走完,这更让大家惊慌。老太太要把宅邸捐给一家研究珍稀草类的机构,但她想修改遗嘱,让仆人们有终生租用权,等所有仆人都离开人世,才将宅邸交给那家机构。那天早晨她的律师正好就此事宜写信给她,她还没有准备好新的遗嘱,就过世了。

每个仆人都开始琢磨离开庄园后的生活,都觉得前程堪忧。就在这时,普伦基特想出一个计划:把老太太埋葬在庄园里,隐瞒死讯。于是他开始说服其他人。他先说他们只是在实现老太太生前的真实愿望,这还算合乎情理。可没说几句,就谎话连篇了,他谎称老太太表达过葬在自己庄园土地上的愿望,说那个医生很好对付,不仅年老体衰,还是酒鬼,曾经有多人因为他的误诊而致死。他渐渐说服了大家,让厨师不再反对他,但他很难说服园丁贝尔小姐。最终,门铃响了,是医生来了。普伦基特的理智濒临崩溃,他和贝尔小姐之间的争论达到白热化,两人恶语相向,剑拔弩张。他情绪激动,结果说错话了,泄露了真相,与他有一腿的廷德尔知道,他最终肯定会犯下致命错误。

医生进门了。普伦基特领他来到老太太卧室,随后向医生挑明了他的计划。此时读者才发现他的计划何等荒唐。故事至此,我们本来也满心觉得可以接受这个计划,可现在我们站在医生的立场上来听这个计划,却觉得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此时还发现,医生不是普伦基特口中的老糊涂。普伦基特准备胁迫医生的计划也宣告破产,这个计划之前在厨房里筹谋的时候,我们还以为合理公正,现在则觉得它卑鄙无耻,不可能实现。医生完全不吃这一套,他当然也不应该这么做,我们怎么可以觉得他会同流合污呢?

计划到此宣告破灭。医生打开门,让冷静的现实空气涌进屋内。但随着那个计划的出台和破灭,众人间微妙的关系彻底改变了,他们曾是和睦的一家人,现在则彼此陌生,在一起很不自在。

但特雷弗先生还有神来之笔,再次让我们惊叹不已。医生瞥见了律师的信件,发现这一切实在没必要。老太太给她律师的指示应该受到尊重,尽管遗嘱尚未修改完毕并签字。她的意愿很清晰,就算本人已经死亡,也该执行。普伦基特没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人知道,这才让他们性格上的弱点毁掉他们对未来的期待,一切都太迟了,老太太最后的心愿也改变不了什么。这群人,被他们道德上的弱点永远改变了,不可能继续在一起生活下去了。

你看出来我的意思了吗?不是“最后的愿望”这个创意本身使读者经历了一次强有力的阅读体验,而是作者如何处理这个创意,主要是如何利用情节结构来展开创意。我本来担心,拿此书作为例子,会毁掉读者阅读这个故事的兴趣,但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并没有。一篇如《最后的愿望》这样优秀的故事,是不会被轻易毁掉的。你要是对短篇小说感兴趣,我强烈建议你去找一本《丽兹天使》,自己去读这个故事。你还可以读这本书中其他的故事,特雷弗先生的每一篇小说,其情节构思都非常精妙,展现了高超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