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他说,她说

37.他说,她说

劳森清了清嗓子。“勃林格今天上午来找我了。”他拉长调子,一字一顿地说。

“哦?”贾维斯装腔作势地说,“他想干什么?”

劳森抬眼审视对面的男人,眉毛拧了起来。“你以为他想干什么?”他吃惊地叫道,语气充满讽刺,“还不是生默娜的气。她似乎跟他说了,你们那晚去了哪里。”

贾维斯有些惊慌。“神经病。”他嘴上还是不肯示弱。

劳森还是怀疑。“是吗?”他还真想知道。

贾维斯毫不动摇。“你知道就是这样。”他断言,还重重敲了几下桌面,以示强调自己的观点。

“或许吧,”劳森嘟哝道,“可勃林格不这样想。”

我们不必关注默娜、勃林格、劳森、贾维斯究竟是谁,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看出这个段落犯了严重错误。只要快速浏览一下,就会知道这个段落写得太烂。对话本身没毛病,但它拖着一吨重毫无必要的烂泥,这就出问题了。

把对话写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对话“自说自话”。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让对话自行展开的:

“勃林格今天上午来找我了。”

“他想干什么?”

“你以为他想干什么?还不是生默娜的气。她似乎跟他说了,你们那晚去了哪里。”

“神经病。”

“是吗?”

“你知道就是这样。”

“或许吧,可勃林格不这样想。”

真正的对话,只要这样自行展开就行了。但是,如上文第一个例子那样啰唆的稿子,每天都会在编辑的案头出现,某些被印成书的小说(不得不遗憾地说),也同样啰唆。什么“断言”“言不由衷地说”“拉长调子说”……这些愚蠢的描述,阻断了行文的流畅,把一切都搞砸了。

对话是小说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在对话中,人物的言辞本身,就能向读者传递细致入微的情绪信息,比你在一旁插话描述,要更为有效。对话推进情节、塑造情节,使复杂的情节进展变得可以理解,并允许小说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小说不止对读者的头脑说话,也是对耳朵说话。毫不夸张地说,小说的易读性——不是指价值和质量,而是单指易读性——与小说里的对话部分有直接关联。对普通读者而言,小说越类似于散文体的戏剧,就越容易把握它的内涵。

因此,我们就有了规则一:倘若角色塑造得不错,对话也很流畅自然,你就该尽量放手,让他们在舞台上直接对话,不要上前挡他们的路。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遵守规则一。

你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学会何种情况下打破规则一。

打破规则一的主要理由,是为了让读者搞清,说话者是谁,正在对谁说什么。我最近读到一本小说,是希拉·博伊德(Shylah Boyd)的《美国制造》(American Made)。此书的所有对话,包括长达数页的对话,作者都没有一点描述,连说话者是谁都没有任何提示。更糟的是,这些对话场景,说话者有五六个人,就这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根本搞不清话是谁说的。倘若为清晰起见,作者在必要的地方加上了“他说”或者“她说”,小说的易读性就会大大增加。

有些对话则不必加上太多的“他说”或者“她说”。如果是一问一答,读者熟悉了这种问答的对话模式,就会毫不费力地从头读到尾。至于作者要添加多少次“他说”或者“她说”,没有固定规则。这取决于对话的长度,对话的总体节奏,还有其他无法用模式归纳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作者希望展现的个人风格。

还有什么情况下,你会打破规则一呢?嗯,你也许想刻意放慢节奏,让读者感受对话的场景氛围,以及说话者的内在交锋。对话中的潜台词,往往比表面上的词句信息更为重要。请看下例:

“勃林格今天上午来找我了。”

“哦?”贾维斯垂下眼睛,放下他的咖啡杯,“他想干什么?”

“你以为他想干什么?还不是生默娜的气。她似乎跟他说了,你们那晚去了哪里。”

贾维斯先探询了一下对方的脸色,然后眼神又飘移到了后墙的钟上。“神经病。”他说。

“是吗?”

“你知道就是这样。”

“或许吧,”劳森漠然地说,“可勃林格不这样想。”

这段对话读起来不像前一个那么快捷,但多出的部分,可以帮我们揣摩说话者的神情,尤其是贾维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潜台词。

有时,你可以把“说”当作停顿的符号来用,用来切入对话,为原文建立节奏。还有时候,只让其中一个角色“说”,以示强调:

“勃林格今天上午来找我了。”

“哦?”贾维斯说,“他想干什么?”

“你以为他想干什么?还不是生默娜的气。她似乎跟他说了,你们那晚去了哪里。”

“神经病。”贾维斯说。

“是吗?”

“你知道就是这样。”贾维斯说。

“或许吧,可勃林格不这样想。”

说,说,说。著名悬疑小说家迪恩·孔茨(Dean Koonz)曾对我说,他在对话中除了“说”,从不用别的动词,这对他而言是雷打不动的原则。我觉得你也可以像他这样做,以免麻烦。不过,我觉得,有时切换几个动词,也有用处。这在对话中会起强调作用,不过用的频率越低才越有效。比如,某句话可能包含几重含义,而你觉得有必要让读者按照你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这时,你就可以换掉“说”,改用其他动词来加以强调。

“声明”“断言”“确认”“宣布”这类词都是记者常用的,这样新闻故事读起来就像是新闻了。但在小说中,则几乎不用这类词。不过,如“慢吞吞地说”“咕哝”“低声说”这类词,能描述说话者的语气,不妨在对话中用用。小说毕竟与戏剧不同,没有舞台和演员的帮助,诸如“大喊”“低声说”的任务都交给作者了。我在此不再举例了——我确信你搞懂了——不过,你不妨按自己的方式把贾维斯与劳森的经典对话多练习几遍。(我在上文例子中展现的贾维斯有些紧张,对话本身是中立的。但你可以在对话的基本框架上,添加自己的情感色彩。劳森可以显得羞怯,贾维斯可以莽撞、压迫感强、无动于衷,怎么都行。)

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中,对话从不会完全中立,因为传达给读者的每一条信息都要经过叙述者的过滤。在第一人称作品里,叙述者一直存在,倘若在某段对话中,叙述者的声音完全消失,结果就会造成上下文的冲突。

在第一人称的对话里,叙述者也许只能用“他说”和“我说”这种格式。或者,他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报告给读者。他还可以为了某种目的,将想法和观察插入对话。比如:

我让他在那儿坐了一两分钟,然后说:“勃林格今天上午来找我了。”

“哦?”他从我的香烟盒里往外抽一支烟,然后想起自己已戒烟了,“他想干什么?”

我拿出他推回的那支烟,用大拇指揿了下打火机,点燃了,深吸了一口。勃林格想干什么?妈的,我真想知道,大家都想干什么?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做?为什么今天早晨大家都起床了?

可贾维斯不想听我的哲学入门课,因此,我透过烟雾注视着他,说:“你以为他想干什么?还不是生默娜的气……”

告诉你,我自己都有点生默娜的气了。

你会注意到,上面这个例子,给原先的小对话添加了相当多的描述文字。不过,虽然字数多了些,整个段落读起来依然很顺畅。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灌水?或许是,或许不是——离开具体语境,这问题很难回答。灌水,是指乱加一堆无用的文字。如果整本书、整个故事都充斥着自省、点烟,还有对细枝末节的无边观察,你可以断定它是灌水,或者说是写得太烂了。但是,如果添加文字是为了渲染某种对话的氛围,如果你想传达给读者的某种内涵,比对话本身包含的内容还要重要,那么这些添加的文字,就不是灌水,而有其必要性了。

有些时候,一个场景的存在只是为了推动情节,而另一些时候,一个场景则是全书的关键,具有真正的戏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角色说了什么话,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角色在说话之间正在经受哪些变化。写这样的场景时,你要让读者稍微放慢阅读的速度——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那样——让读者多花点时间品味这个场景。当然,你不想写的东西被别人讨厌,不想被别人指摘为灌水,因此,你要确信这些多出来的描述是有意思的,要么创造独特的感官印象,要么描绘种种情绪,要么是给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因此,且让我们相应地修正一下规则一,改改它的形式,让它对所有的小说家都极其有用。

即:对话应该被允许独立存在,纯粹而简单。当情况不允许时,就不要独立存在。

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