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劳动与中国语境:本土学者的思考与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的协同作用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同样面临数字劳工大量涌现的现状。如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等所言,中国经历的是“压缩的现代化”,面临着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双重强制”的共时性困境。(42) 也就是说,与西方社会所谓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已经超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不同,中国仍有大量劳动力处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部门,从事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但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受过中、高等教育,集中在城市就业的青年人开始全面转向从事非物质的办公室知识劳动,而如前文所述,当代大部分知识劳动已经必须经由数字技术和ICTs中介才能实现,因此,即使不能说数字劳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主要的劳动形式,劳动的“数字化”所带来的影响仍然是结构性的。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和ICTs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这直接导致在信息产业部门或其他部门中从事信息处理与传播工作人员数量的上升,劳动的数字化与数字劳工规模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追赶甚至超越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数字产业已经与全球其他国家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如德温·温赛克(Dwayne Winseck)等学者发现,三大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资本结构、所有权和控制权方面已经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三家总部位于美国的风投基金持有百度公司初始资本的近30%,其中最多的为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Draper Fisher Jurvetson ePlanet)的15.6%,腾讯40%的股权由外国机构投资者持有,这个数字在阿里巴巴则高达47.4%。(43)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从数字劳工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语境出发,思考和探索中国的数字劳工问题是极其必要的。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传播劳动相关研究落后于数字劳动领域的现状与实践,使中国数字劳工与传统体力劳动者面临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恶劣的系统性风险,如劳动力商品化;技术变迁对工作场所的宰制;新自由主义工作伦理(如鼓励主动超常加班、知识技能迅速贬值、自我监督与残酷竞争、计件工资与淘汰制度);工作的不稳定性(如劳务派遣和弹性雇佣);社会福利的瓦解(如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商品化所导致的脆弱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孱弱的应对和抗争(与传统工人和农民颇为不同的是,知识劳工遇到劳动纠纷时往往采取辞职、换工作等个体化策略而非集体行动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有极少的例外)。在与网络平台的力量对比之间,数字劳工处于明显的劣势。此外,大量产生实际价值的“观看”与“玩乐”劳动尚未被视为劳动。
一部分本土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为中国的数字劳工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运用政治经济分析这一工具,将数字劳动问题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紧密联系起来,旨在更为准确地理解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数量庞大的劳工群体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浪潮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在此基础上,厘清上述困境与数字时代劳动者所处的权力关系网络和制度背景之间的勾连关系。(44) 如邱林川、洪宇、潘毅等学者对ICTs制造业中数字劳工的研究;孙萍、佟新、梁萌等学者对中国小型互联网公司IT程序员身份认同与传播实践的研究;曹晋、韩绍伟和笔者等对中国出版产业中编辑人员的研究;刘昌德和笔者等对包括中国台湾地区报业记者和中国大陆地区自动新闻背景下新闻记者去技能化的研究;胡绮珍、曹晋、张楠华等学者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网络字幕组成员的研究;吴鼎铭、杨逐原等学者对于本土网络视频众包生产的研究;张志华、胡鹏辉、余富强、张志安、董晨宇等学者对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的研究;梁萌、苏熠慧等学者对平台经济中家政人员的研究;陈玉洁、叶韦明、张玉璞、庄曦等学者对滴滴司机的劳动与行动主义的研究;胡慧、张铮等学者对网络文学平台上网络作家群体的研究;贾文娟、牛静等学者对中国娱乐资本盘剥实习生的研究;孙萍、陈龙等学者对网络平台上外卖骑手劳动过程中控制和剥削机制的研究;郑广怀、庄家炽、帅满等学者对快递员劳动控制模式与劳动同意制造过程的研究;夏冰青、吴桐雨和笔者等对数据标注员劳动困境和劳动众包的民族志研究;郭建斌、胡冯彬、邓剑、林仲轩、赵瑜佩、宋嘉伟、袁潇等学者对游戏玩家劳动过程、角色转变与日常生活的研究;何威、曹书乐、翟秀凤等学者对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和网络内容生产者的研究;庄曦、朱丽丽、杨馨、童祁等学者对粉丝劳动及其与偶像建构亲密关系的研究,以及赵月枝团队对缙云淘宝村的研究。(45) 上述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当前学界在数字时代劳动转型议题中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核心议题,尤其是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拓宽了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从业者与公共政策制定者关于数字时代劳动者的一般认知,并对数字劳动的意涵进行更为多元化的解读与阐释。
质言之,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化过程持续深入,本土社会急剧转型、新媒体技术冲击日益猛烈的全球语境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他们的本土劳工研究根植于中国独有的、丰富的且充满活力的日常实践土壤之中,帮助劳动者发声,增加他们的曝光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术品格。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思考:作为互联网大国,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是否应该为全球最大的网民群体支付红利?国家是否应该介入监管,改革数字生产资料(如数据、平台)的所有制,使其在一些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公有和“传播公地”的特色?这些问题亟待本土学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春阳、黄红宇、姚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179页。
(2) 格雷厄姆·默多克:《导言》,姚建华主编《制造和服务业中的数字劳工》,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9页。
(3) Rodino⁃Colocino, Michelle. Laboring under the Digital Divide. New Media & Society, 2006(3): 487-511.
(4) Braverman, Harry.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4.
(5) Ferus⁃Comelo, Anbiel. Free Bird: The New Precariat in India's Mobile Manufacturing.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Labor and Media, edited by Richard Maxwell, 2015, London: Routledge, pp.119-129. 中译文参见安妮贝儿·费鲁斯-科米罗,仝晓霞译:《自由鸟:印度手机制造业中的新“不稳定无产者”》,姚建华、苏熠慧主编《回归劳动:全球经济中不稳定的劳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50—176页。
(6) 贝弗里·西尔弗:《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张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页。
(7) Brophy, Enda. The Subterranean Stream: Communicative Capitalism and Call Centre Labour. Ephemera, 2010(3/4): 470-483.
(8) Mosco, Vincent. Here Today, Outsourced Tomorrow: 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Global Economy. Javnost/The Public, 2005(2): 39-55. 中译文参见文森特·莫斯可,徐偲骕、姚建华译:《全球经济中的知识劳动者:今天在本地,翌日就外包》,《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1年第1期。
(9) Chan, Jenny, Pun, Ngai and Mark Selden. The Politics of Global Production: Apple, Foxconn and China's New Working Class. New Technology, Work & Employment, 2013(2): 100-115.
(10)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郭方、刘新成、张文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行政主义取向的传播研究一般以行政和市场导向为策略,以媒介分析、受众和传播效果研究为重心,因此“劳动”和“劳动者”一直是比较稀缺且长期处于边缘位置的视角。如早期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将传播视为新闻信息传递行为,将传播者视为大众媒介组织,因此其主要关注传播的有效性及其短期或长期的社会影响等问题。即使是后来的媒介社会学对新闻生产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分析新闻记者与编辑人员如何应对各种社会力量,构建社会网络,并通过惯例化的新闻生产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过程,如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的《做新闻》(Making News)。虽然媒介社会学视域下的新闻生产研究也会关注记者的阶层、种族、社会性别等变量对新闻最终产品的影响,但其缺乏对媒介产业生产者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的考察。与之不同的是,媒介产业的劳动与劳工问题作为传播过程中诸多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对此高度关注。他们从媒介用工实践的现实出发,使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对包括媒介产业在内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数字劳工做了大量开拓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参见Katz, Elihu and Paul Lazarsfeld.(转下页)
(12) (接上页)Personal Influence: The Part Played by People in the Flow of Mass Communications. New Jersey, N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66;盖伊·塔奇曼:《做新闻》,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13) 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4) 姚建华、徐婧:《数字时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新现象与新理论》,《全球传媒学刊》2017年第3期。
(15) Mosco, Vincent, McKercher, Cathrine and Ursula Huws. Getting the Message: Communications Worker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London: Analytica Publications, 2010.
(16) 姚建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媒介产业数字劳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17)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劳动力的商品化,是指在社会经济中,直接生产者的劳动力使用权普遍地成为交易的对象;而且,直接生产者的生存资料,也主要依靠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成为资本为纽带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基本前提。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强调,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劳动价值理论的起点,同时,劳动力是根据购买者的需要和欲求进行组织与使用的——这些劳动力的购买者往往是以资本的积累和增殖为第一要义的雇主,因此他们对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存在着特殊且持久的兴趣,并导致劳动力的持续贬值。参见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 García Avilés, José Alberto, León, Bienvenido, Sanders, Karen and Jackie Harrison. Journalists at Digital Television Newsrooms in Britain and Spain: Workflow and Multi⁃Skilling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Journalism Studies, 2004(1): 87-100.
(19) Liu, Chang⁃de. De⁃Skilling Effects on Journalists: ICTs and the Labor Process of Taiwanese Newspaper Report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6(31): 695-714.
(20) Burawoy, Michael.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u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21) Braverman, Harry.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4.
(22) Carlson, Matt. Automating Judgment? Algorithmic Judgment, News Knowledge, and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New Media & Society, 2018(5): 1755-1772. 中译文参见马特·卡尔森,张建中译:《自动化判断?算法判断、新闻知识与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记者》2018年第3期。关于自动化新闻与新闻工作者去技能化、再技能化、多技能化过程的深入讨论详见本书第七章(自动化新闻、数字劳动与技能变迁)的内容。
(23) Fast, Karin, Örnebring, Henrik and Michael Karlsoon. Metaphors of Free Labor: A Typology of Unpaid Work in the Media Sector.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16(7): 963-978.
(24) Zhao, Yuezhi and Robert Hackett. Media Globalization, Media Democratization: Challenges, Issues, and Paradoxes. In Democratizing Global Media: One World, Many Struggles, edited by Robert Hackett and Yuezhi Zhao, 2005, New York: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p.1-33.
(25) 约翰·兰特在《全球动画产业的劳动力、问题及其应对机制:被边缘化的漫画创作者的苦痛》一文中,以迪斯尼和华纳兄弟(Warner Bros)公司为例,详细阐述与分析了两家公司从2006年开始,将其动画专题节目制作和卡通形象设计的任务外包给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动画制作者,以及精通电脑绘图、特技效果和其他用于捕捉动作软件和设备技术人员的案例。参见Lent, John. The Global Cartooning Labour Force, Its Problems and Coping Mechanisms: The Travails of the Marginalised Cartoonist. Work Organisation, Labour & Globalisation, 2010(2): 160-172.
(26) Yao, Jianhua. Knowledge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14.
(27) Adams, Tracy and Sandy Welsh. The Organization and Experience of Work. Toronto: Thomson and Nelson, 2008.
(28) 冯建三:《从<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看文化与劳动的关系》,《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61页。
(29) Smythe, Dallas.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1977(1): 1-27. 中译文参见达拉斯·斯麦兹,刘晓红译:《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姚建华主编《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17—40页。
(30) Read, Jason. The Micro⁃Politics of Capital: Marx and the Prehistory of the Present.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31) Nixon, Brice.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Audience Labour” in the Digital Era. Triple C, 2014(2): 713-734.
(32) Ritzer, George and Nathan Jurgenso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Prosumption: The Nature of 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the Digital Prosumer.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2010(1): 13-36.
(33) 乔治·瑞泽尔:《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消费圣殿的传承与变迁》,罗建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4) Papacharissi, Zizi. Privacy as a Luxury Commodity. First Monday, 2010(8).
(35) 姚建华、徐偲骕:《全球数字劳工研究与中国语境:批判性的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5期。
(36) Taylor, Nicholas, Bergstrom, Kelly, Jenson, Jennifer and Suzanne de Castell. Alienated Playbour: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 EVE Online. Games & Culture, 2015(4): 365-388.
(37)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The Future of Work We Want: A Global Dialogue, April 6-7, 2017. http://www.ilo.org/global/topics/future⁃of⁃work/dialogue/lang⁃en/index.htm.
(38) 袁文全、徐新鹏:《共享经济视阈下隐蔽雇佣关系的法律规制》,《政法论坛》2018年第1期。
(39) 邱林川:《告别i奴:富士康、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劳工抵抗》,《社会》2014年第4期。
(40) Cohen, Nicole. Negotiating Writers' Rights: Freelance Cultural Labour and the Challenge of Organizing. Just Labour, 2014(17/18): 119-138.
(41) Ferus⁃Comelo, Anibel. Paving the Path Toward the Unionization of High⁃Tech Sweatshops. In Trade Union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 A Review by the Global Union Research Network, edited by Verena Schmidt, 2007,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pp.51-62.
(42) 乌尔里希·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43) Jia, Lianrui and Dwayne Winsec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Internet Companies: Financi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nd Capit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2018(1): 30-59.
(44) 姚建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数字时代的劳动转型(编者按)》,《全球传媒学刊》2018年第4期。
(45)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赵月枝与罗伯·达菲(Rob Duffy)共同发表的《短路?中国劳动斗争的传播》(Short⁃Circuited? The Communication of Labor Struggles in China)一文的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该文开创性地将对中国知识劳工的研究置于本土化的语境之中,揭示出:不同于西方的有机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劳工在国家层面表达自身利益和开展协调活动困难重重,但其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的观念仍为他们追求社会正义提供了强大的意识形态资源。参见Zhao, Yuezhi and Rob Duffy. Shorted⁃Circuited? The Communication of Labor Struggles in China. In 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dited by Catherine McKercher and Vincent Mosco, 2007,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pp.22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