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劳动与交叉性分析方法

三、 数字劳动与交叉性分析方法

自美国著名的民权倡导者金伯利·克伦肖(Kimberlé Crenshaw)采用交叉性分析方法开启种族和社会性别歧视相互交织的研究先河以来,(15) 这一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传播学的大量经验研究中,其重要价值在于,通过“剖析社会结构中复杂的权力蜘蛛网”(犹如撕开层层的洋葱皮)。一方面,透视和洞察微观权力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另一方面,揭示出多重权力结构对群体(尤其是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群体)的宰制性和压迫性力量。(16)

在数字劳动研究方面,传播政治经济学者长期关注不同群体在不平等权力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地位或面临的相似困境。他们往往采用阶级、社会性别、城乡关系等交叉性分析方法,将对数字劳动问题的讨论嵌入多元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中,包括劳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企业间关系等,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7) 如部分学者长期聚焦生产政治的问题,探究阶级与社会性别在重建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形塑工厂政体方面的积极作用。他们发现,具有能动性的劳动者与权力结构之间并非简单的对抗或共谋关系,交叉性分析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生产政治的逻辑。(18) 在未来,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层面,如何实现数字劳动研究与交叉性分析方法的深度融合是亟待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深思的问题。此外,除受政治和资本合力作用外,权力结构是否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作用力的影响?这些力量又是如何与数字劳动相互嵌构的?这些问题兼备启发性和前沿性。

统而观之,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数字劳动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成为时代发展特征孕育出的一种新型劳动形式和理论概念。相关研究从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重视角出发,将数字劳动议题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叉框架下考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石,结合后福特主义和意大利自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全方位地透视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进而揭示出从资本工业化时代到数字经济时代,从传统的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智慧型数字化时代劳动形式、内涵和意义的演进与变迁过程。数字劳动研究是对传统劳动价值论批判性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对于理解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异化和网络资本剥削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中国数字劳动兴起的新现象和新挑战,汲取当代西方数字劳动研究的有益成果,深化对本土数字劳动的理论研究,系统地理解当代中国数字劳动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涵,科学地揭示国家(政府)、资本、技术与劳动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多元关系,不仅是数字化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题中之义,也是立足于中国“互联网+”实际,契合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构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更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劳动研究新路径、持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迫切要求。

(1) 周延云、闫秀荣:《数字劳动和卡尔·马克思:数字化时代国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 孔令全、黄再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数字经济时代拓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数字劳动价值创造研究》,《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3) 姚建华、李兆卿:《重返历史的起点:刍议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化——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教授学术访谈》,《新闻记者》2017年第12期。

(4) 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84—185页。

(5) 孙祥飞:《“机器人新闻”与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性强化》,《新闻论坛》2016年第4期。

(6) 贾文娟:《从数字劳动探索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时代变迁》,《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8期。

(7) 吕新雨等:《生存,还是毁灭——“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生存与人类传播的未来”圆桌对话》,《新闻记者》2018年第6期。

(8) 王行坤:《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时间政治——评瓦克曼<时间紧迫>》,《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8期。

(9) Burawoy, Michael.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10) 汪建华:《生活的政治:世界工厂劳资关系转型的新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11) Johnston, Paul. The Resurgence of Labor as Citizenship Movement in the New Labor Relations Environment. Critical Sociology, 2000(1/2): 139-160.

(12)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4月1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1175.htm。

(13) Qiu, Jack Linchuan. Reflections on Big Data: Just Because It Is Accessible Does Not Make It Ethical.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15(7): 1089-1094.

(14) 徐偲骕、洪婧茹:《谨慎对待城市“公私合营”与公共数据私人控制——评<数字化世界的智慧城市>》,《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10期。

(15) Kimberlé, Crenshaw. Demarginalizing the Intersection of Race and Sex: A Black Feminist Critique of Antidiscrimination Doctrine, Feminist Theory and Antiracist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egal Forum, 1989(1): 139-168.

(16) 曹晋:《交叉分析模式与中国新媒体情境中的社会性别研究》,复旦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研究”工作坊,2021年1月2日。

(17) 苏熠慧:《“交叉性”流派的观点、方法及其对中国性别社会学的启发》,《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7期。

(18) Lee, Ching Kwan. 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 Two Worlds of Factory Wome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