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经济的全球热潮与零工工作的勃兴
当前,零工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用工方式在全世界流行起来,零工经济也随之孕育而生,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依托于互联网和承担零工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后者在数量、规模和影响力方面日益壮大。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5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零工经济劳动者与劳动人口总量占比从2005年的10%增长到2015年的16%。到2025年,各种零工工作的产值有望贡献约2%的世界生产总值,零工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美元,并创造出7200万个就业岗位。(2) 在中国,零工经济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相生相伴,为医疗、旅游、时尚、金融、环保等万亿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并催生了大量零工护理人员、零工导游、零工设计师、零工金融分析师、零工专家等零工经济劳动者。
(一) 零工经济的全球热潮及其分类
零工经济在全球的发展壮大首先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革命,尤其是网络平台的搭建和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终端的普及。其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导致了劳动人口失业率的居高不下,零工经济因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业率,得到了不少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广与扶持,如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在这些国家中,零工工作日益成为劳动者重要的收入来源。(3) 再次,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比重均呈稳步上升的态势,而零工经济劳动者主要是各种服务的提供者,如快递、家政、交通、维修服务等,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当然,零工经济劳动者也包括提供知识的服务者,如兼职讲师、短期教学合同工、兼职律师、独立执业顾问人员等。最后,对于企业而言,按需使用大量灵活且高度熟练的零工经济劳动者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雇佣成本,有助于企业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以满足各种发展的需求,同时企业可以增强其可扩展性,以便快速而准确地应对新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带来的冲击。
零工经济有两大主要类型:其一,基于网络平台而产生的新型工作方式,如网络直播、付费阅读内容的创作和编辑,以及视频制作和分享等。以网络直播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占网民整体的62.4%。这类新型的工作方式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相关群体由接入网络平台的个体组成,且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其二,因网络平台(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对传统就业方式的颠覆而产生的新型工作方式,主要集中于快递(人人快递)、家政(Thumbtack[美国]、58到家、云家政)、交通(Uber[美国]、Lyft[美国]、滴滴出行)、维修(解决任何房屋问题平台TaskRabbit[美国];专业的上门手机维修平台“极客修”;办公设备及电脑网络产品安装与维修平台“叫我修吧”;家居配送、安装、维修、返货平台“万师傅”)等服务行业。如Uber,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快速而有效地解决了“即时交易+定向派单+同路匹配”的问题,通过实现供需双方直接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供求的匹配效率。(4)
(二) 零工工作的勃兴(5)
零工工作是一种自我雇佣形式,严格来说,它是一种极其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现代劳动力市场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非标准的临时工作(包括零工工作)在工业经济体中的占比就开始上升,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如劳动力的女性化(特别是从事兼职和服务业工作的女性人数的急剧增长)以及劳动力和产品市场监管的发展(以强调市场主导、贸易壁垒消除、国有资产私有化为其特点)。(6)
许多企业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个人服务,零工工作者则活跃在相关行业中。平台所有者负责协调服务提供商和服务代理,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零工工作者与生产者、零工工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让各方主体汇聚一处。(7) 零工工作的新颖之处在于,劳动力的供求匹配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并且每个工作岗位的劳动者都与平台签订各自独立的合同。在瓦莱里奥·德·斯特凡诺(Valerio de Stefano)看来,零工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按需工作”(on⁃demand work),即单一用户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劳动者与服务需求的匹配。(8)
零工工作有多普遍呢?总的来说,对零工经济展开统计是十分困难,主要是因为很难用传统劳动力调查中使用的名词对应零工工作的各个环节,且相关调查往往缺乏可靠的数据来源。例如,美国的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ur Statistics,BLS)临时劳动者补充计划于2005年被中止,2017年才得以恢复,这让能体现零工工作正面特征的可靠数据变得更加难以获取。(9) 安德鲁·斯图尔特(Andrew Stewart)和吉姆·斯坦福(Jim Stanford)强调,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工作其实不多,在成熟的工业经济体中,其劳动力占比在1%以下,(10) 如BLS在恢复临时工作和非传统就业补充计划后,发布了2018年9月30日统计的“电子媒介就业”相关数据。该统计表明,截至2017年5月,此类劳动者仅占美国劳动力的1%。(11)
然而,劳伦斯·卡茨(Lawrence Katz)和阿兰·克鲁格(Alan Krueger)的调查研究发现,1995年至2015年,在美国,非传统就业劳动者(包括临时工、随时待命的劳动者、合同工和自由职业者等)的比例上升了10%—15%。(12) 根据他们的统计数据,大型平台提供商雇用的劳动力总量估计高达几百万。此外,丽贝卡·史密斯(Rebecca Smith)和萨拉·莱伯斯坦(Sarah Leberstein)估算了美国主要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公司雇用的劳动力总量,如表3-1所示。(13)
表3-1 美国主要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公司雇用的劳动力总量估算(2015年)